前些時候去健身房練瑜伽,上完課,和一個阿姨閑聊,阿姨給我講起了她的女兒,那姑娘90后,目前在做自媒體,一個月工資一萬多,有一個大公司,有意挖她過去做總監助理,工資翻兩倍,但這姑娘沒有心動,理由:不自由,我一咂舌,不可思議,對于我這種見錢眼開的人,肯定金錢至上,哪還要什么自由,可接下來阿姨給我講的,讓我對這姑娘的人生觀,有那么一點點小崇拜,這姑娘的人生到高中為止簡直可以用開掛來總結,各種獎拿到手軟,高三時竟然在學校做起生意,指導別的學校的學生去參加比賽,也拿到各種榮譽,但在賺錢的同時,耽擱了學習,大學平平,自此,整個人生觀變得自由起來,父母在上海,她大學畢業,當起了北漂,兜兜轉轉又回到上海,事業如火如荼,當過背包客,自己一個人去過尼泊爾漂泊,因為英語口語很溜,會意大利語,還會一點德語,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外國朋友......阿姨說,這姑娘的下一站是去拉斯維加斯賭城做主管,說的時候,完全沒有擔心和憂愁的表情,而是止不住的引以為傲,我聽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心里不禁在暗暗自語,哇,她真酷,像“王爺”一樣,這樣獨立的姑娘,不斷嘗試的人生才是她最合適的的標配。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一個女演員,“也許每一個看過她電影的人,都會深覺詞匯貧乏,無法將內心洶涌的感覺一一描畫。有一種演員,注定叫人驚艷,到無言以對。她不美,鼻子太長,下巴太尖,若在異國街頭看到,大概只當她是平庸美國婦女;又或者,尖刻的年輕人,甚至說她長得像老巫婆。但真正看過她電影的人,絕不會再對她的長相耿耿于懷。她最艷的時候,從來都是在電影里,千變萬化的角色和演技,叫人的心和眼睛一起繚亂。”(騰訊娛樂評)
她就是梅麗爾.斯特里普,《穿普拉達的女王》里的那個女魔頭,對于這部電影,相比較安妮海瑟薇職場菜鳥式的成功逆襲模式,當我聽到這句臺詞,“Details of your incompetence do not interest me.”心里為之一驚,你有沒有發現,某些時候,你會對你所崇拜的一些事物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當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底有一絲顫動,固執的認定那就是你所尋找的熟悉感,然后不顧一切去追尋。我想,她于我而言,就是這種熟悉感,更深層次剖析,是她們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獨立的氣質。
再追隨到我的孩提時代,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心里永遠都是滿滿的敬意,那個時代,父親為了謀生,去了外省工作,母親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拿捏,不能有一絲懈怠,我永遠看到的母親只有一面:果斷。這樣的經歷使得我現在即使有什么事,我都會第一時間聽取母親的建議,她對我的影響,使得我做事的時候,只想聽到別人回答我“Yes or NO”這一種答案,其余對我而言,都是在浪費彼此時間。
大學畢業后,我也聽取了母親的建議,進入學長的公司,實習過一段時間,工作節奏慢,生活安逸,周末和朋友一小聚,在我們那個古城,這是屬于那個環境下獨有的一種特質。只是在某天懶洋洋的躺在床上,陽光刺痛我雙眼的一剎那,腦袋忽閃一過,捫心自問,這種一眼就可以望得到頭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想想我的高中,為了來上海,硬是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擠牙膏一樣存錢買《萌芽》,就是為了投稿,以及那張新概念作文比賽的報名單,這是我唯一可以免費去上海的途徑,可是我從來沒有去學校門衛大爺那里去看是否有我的回信,因為對于那個時候的我而言,它只是一種信仰而已。
想起這些,毅然決然的辭掉工作,背著我的Nike包就來了上海,想過種種,經歷了種種,自己的路也在一步步摸索中,到現在也有一些朋友還在問我為什么一定要來上海,我思忖不出來一個一二三,我只能一笑而過告訴她,我是來尋找“王爺”的,(講起王爺,這就又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自己決定我是誰,自己決定什么事最有意義,我們終此一生,不過是要拜托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女王喬安》里,“以前聽別人說,在這座城市里生活的每個女孩都有兩個靈魂,一個是女王,用來在白天與別人廝殺;一個是嬰兒,用來在深夜里小聲宣泄。但是喬安,只有一個靈魂,天大的事兒只會讓她分心,變成午夜出租車里的半分鐘走神。”
那些“王爺”一般的姑娘其實不是別人,是生活中的我們內心深處的每個自己,它不是一個人,只是一種做自己的一種態度。所以做自己,不迎合別人,不委屈自己,追尋自己的內心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