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聲在耳邊炸響以后,夜,又恢復了平靜。濃濃的黑沒有一絲波瀾,只剩孤燈伴長夜。閑來無事,隨手拿起床頭的書。一本買了很久卻沒有看完的林徽因的文集,最初知道這個名字是在超市的圖書區里無意翻看的時候,讀到她的幾句話,于是變被她的情懷所吸引。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里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的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原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終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云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不是我多有文學內涵,只是為自己的無聊找個托詞。閑來在家,避開了外面的喧鬧和擁擠,也嘗試著浮世清歡。耐著性子細細品讀她的字句,我并不能完全看懂,單憑著自己的理解去體會。
當讀到《悼志摩》一篇時,我對徐志摩沒有太多印象,只是偶爾從哪里看到他的名字知道他曾是名噪一時的詩人。林徽因跟徐志摩之間的千絲萬縷,不是簡單一句話能概括的。林徽因在文中描述了徐志摩生活中的某些小片段,而這些片段正是外人不會去注意的他本人的真情實感的小細節。
林徽因對他的了解不是從外表,是在用心看用心感受。對一個人的了解也許并不需要跟他現實接觸有多少,有時候只要他的只言片語只要他的某個動作,便能對他有個很深刻的認識。有時候那種了解是靠心與心的碰撞,林徽因跟徐志摩超越了愛情,超越了朋友,乃至于超越了親情,卻一直把情感做到純粹。那是思想跟思想的匯集,那是精神跟精神的融合。
讀到林徽因不得不相信徐志摩去世的事實,我能感覺到她只要閉上眼睛,就能看見活靈活現的徐志摩站在她面前繼續著他的純真和信仰。那副模樣,即便是不在眼前,只要一想起就會知道那畫面會怎樣去上演。
我想,那種熟悉是用了心的。用心去看一個人,即便他不在,即便不用眼看,你也會知道他的一切細微的舉動。徐志摩的死讓林徽因懷念起太多的往事,字里行間絮叨著徐志摩生前的瑣事,其實是在回憶中掩飾自己的傷心與悲痛。有些人傷心或哭或笑,或宣泄或沉淪,而林徽因用她的筆把哀傷篆刻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