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覺得自己的讀書方法有什么問題,但自從開始接觸致用類書籍,卻苦不堪言。
閱讀散文小說,只要時間不是特別久遠,總能說出大概的情節或者感動我的某段描述。但致用類書,卻是一邊讀一邊忘。等到讀完全本,能記住的根本沒多少。
也曾試著放慢速度,試著在閱讀時做個小注,記錄心得體會,但收效甚微。我想我應該是閱讀方法出了問題。
? ? ? ? ? ? ? ? ? ? ?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閱讀分為兩種
主動閱讀、被動閱讀
不用想也知道主動閱讀更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越是主動,則從書中汲取到的養分就越多。
關于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作者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將讀者比作棒球賽中的捕手,當球被動地飛來時,你必須主動去接才有可能接中。
既然是球賽,自然還有投手,這個投手就是作者。如果作者比較善于“控球”,那么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會更加精準,更加有利于讀者接收。
誠然,閱讀大部分是主動的,但并不代表就是主動閱讀。有時是出于工作需要讀一本書,有時是無聊了拿出一本書隨便翻翻……
我們選擇主動拿書看,但并不代表就是主動閱讀,閱讀需要的是專注與集中,將自己深入書中,慢慢體味。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知道閱讀的這句話說的是什么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抓住本書的重點,知道這本書在談什么
分析閱讀:需要讀者更加專注,能夠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閱讀,將整本書咀嚼消化
主題閱讀:閱讀相關主題的更多書籍,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體系
這些閱讀層次的劃分,對我來說的意義自然是致用類書籍閱讀的指引。
閱讀本書時,我就是以作者方法進行。通過檢視閱讀大概知道這本書要說的是什么,拎出這本書的骨架,畫出有用的重點,然后做重點閱讀或是在需要的時候閱讀加深記憶。
閱讀的目標
為娛樂消遣而讀、為獲得資訊而讀、為求得理解而讀
作者在第一章就說了閱讀的目標,但為了根據目標確定理解層次,于是將其推后說。
對于為娛樂消遣而讀,作者認為這是最沒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任何人只要能讀想讀就能滿足。比如,我們看八卦,網絡小說……
對于為獲得資訊而讀,如果閱讀一本書,從頭到尾你都是明白的,那么作者只是把你們所共同了解的東西傳達給你罷了。你豐富了資訊,但理解力未必增強,未必能給你帶來改變。
對于為求得理解而讀,如果閱讀的書中有超過你所了解的東西,那么它就包含了某些能夠增進你理解的東西。而這時,只有憑借自身力量,慢慢提升自己,理解這本書,才是作者所說的真正的閱讀。
做筆記的方法
結構筆記、概念筆記和辯證筆記
作者認為,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的方法就是做筆記。
結構筆記:記錄正本書的結構框架。這是本什么樣的書,談的是什么,作者如何搭建整體架構來闡述自己的核心觀點
概念筆記:記錄作者的重要概念,以及自己可能出現的觀點
辯證筆記:辯證分析記錄不同作者的觀點
閱讀前的四個問題
1.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
2.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關系嗎?
關于本書的記錄基本就到了這里,以下是我個人的心得。
通讀下來感覺有點像是讀書時做閱讀理解。通讀大意后,帶著問題去劃重點。
書中給的閱讀方法覺得比較適合閱讀致用類書籍,散文小說詩歌之類的文體還是比較喜歡隨心閱讀。
會選擇主動閱讀這本書的人基本上對自己的閱讀都有一定的要求,應該也都與自己的閱讀習慣,雖然沒成系統。
這本書不用一下子讀完,做個標簽,需要時,拿出來做重點閱讀,更有利于其發揮作用。
文章拖沓冗長,打算閱讀作者其它書籍,看看他是想要讀者通過這本書來檢驗自己的閱讀方法,還是說他真的不是個好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