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習寫作#11堵車三分鐘為什么比走高速三小時更令人不爽?
身邊的人,尤其是開車的朋友,面對堵車時心情一般都是崩潰的。在堵車的三分鐘里,我們的憤怒值飆升的極快,但如果在去往目的地高速上暢通的開三個小時,我們往往還是心平氣和,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也就是說,不確定時間的等待 比 確定的長時間的等待 更令人難受。相信你也看出來了,關鍵是結果的可控性,我們會更傾向于接受具有確定性的情況。所以怎樣減少群體爆發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呢?那就是引入“進度條”。
“進度條”是計算機圖形界面中我們很常見的一種窗口提示。想象一下如果復制一個文件,他只會在結束的時候給你提醒,那等待的時間就會變得不那么好受了,而加上“進度條”后,我們感覺一切盡在掌控,也就不會那么焦慮了。開頭的例子也是如此,走高速一路暢通,我們很方便的能知道和目的地的差距,一切盡在掌握。而堵車,一切就變得不可控了,我們也就很容易爆發不良情緒。
而利用我們的控制錯覺,也就是“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 (《引用自《清醒思考的藝術》),生活中出現了很多讓大家覺得舒服的設計。
比如某些路口的紅綠燈按鈕、某些電梯的開關門按鈕、某些大辦公室溫控調節器,注意,他們并不能真正影響正常的紅綠燈、電梯的自動開關門抑或空調溫度,但是我們在摁了之后,會感覺自己控制了局面,心情自然變得好了。
那在社交中,這個原理可以怎么用呢?馬薇薇在《好好說話》這門課中舉了一個例子,當你想說“我也沒辦法”的時候,換成“好的,我來想想辦法”,這樣對方就會感覺雖然情況有些困難,但是一切都還在掌控中。你感覺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