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外:知乎李松蔚自選集
李松蔚
2015-04-04
心理治療的目標,并不是制造一種廉價的甚至虛幻的開心,恰恰相反,它應當致力于讓來訪者有更高的內(nèi)省力,更強的自主感,更符合現(xiàn)實的自尊,更清晰地認識并處理自身情緒的能力,面對困境時更強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協(xié)調(diào)性,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賴的能力——最終的目標,是進入一種她稱之為「平和」的心境。而那也許是一個人畢生的追求。
2015-04-04
經(jīng)歷那樣的痛苦,每個人都應該體會悲痛。這是對生命基本的尊重。用高亢的樂觀去展望未來的美好,這是天上的東西;用嚴肅的沉痛去體味現(xiàn)下的哀傷,這是地上的東西。而人類終究還是生活在地上的。
2015-04-04
咨詢師絕不會否認,或者誘導來訪者去逃避現(xiàn)實。恰好相反,只有在雙方都忍痛承認現(xiàn)實之后,才可能形成治療聯(lián)盟的基礎——這是心理咨詢區(qū)別于心靈雞湯的關鍵點。
2015-04-17
有的潛在信念可以讓一個不危險的情境,在感覺中變得危險起來。
2015-04-17
一個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時,如果驚慌失措,生怕惹別人不高興,甚至于不惜因此讓家人受委屈的,多半都是源于這種信念,即:外人是不安全的。
2015-04-17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可能。導致對家人態(tài)度不好的信念,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另外有一條信念,叫「態(tài)度有啥用,物質(zhì)最重要」。有這種信念的,覺得我已經(jīng)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賺那么多錢就為給你買這個買那個,現(xiàn)在怎么了?我脾氣不好是多大的事兒?跟老板跟客戶裝了一天孫子,回家還讓我在老婆面前裝孫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這樣一種信念:「家人是安全的,不會真的對我生氣」。
還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長,以后可以慢慢彌補」。
2015-04-17
這些信念有時是適應的,有時則弊大于利。比較麻煩的一點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內(nèi)化的認知變成了潛在信念,這時自己可能已經(jīng)不自知。這就是很多人,長期保持著一些別人看來離譜的行為或情感反應的原因。這時候,就需要多內(nèi)省,多交流。尤其交流是最有幫助的,因為旁觀者清。
2015-04-24
叫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人和這個療法在臨床心理學領域曾經(jīng)有巨大的影響力,最近二十年有些式微,但思想精華仍然非常好用。核心主張在于: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的,往往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被這個事實喚起的,我們心里的某個想法。
2015-04-25
要求本身未必不合理!不合理的是「非如此不可」的那種死板態(tài)度。
比如一個人可以說:我希望男人不要罵女人,或者我心目中的好男人是不會罵女人的,但是,我也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壞男人不符合這個希望。——這樣的信念Ellis認為就是比較合理的。它不絕對,允許例外的發(fā)生。有這種信念的人,如果遇到了壞男人,雖然也會不爽,但不會覺得三觀崩塌了,世界壞掉了,而可以更從容地想辦法應對。
2015-04-25
他不能接受自己,并且連「不能接受自己」這一點也不能接受。問題本身又成了加深問題的原因。
想從這個循環(huán)里跳出來,就需要再進一步,問:究竟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
我的理解是:還是以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太重要。因此,以下是我對這個人的回應:
我不認為情緒會有什么不應該或者可笑,情緒就是情緒,就算它讓你覺得丟臉。
2015-04-25
現(xiàn)在這樣,是我不滿意的。我想擺脫現(xiàn)在這樣。我希望能夠針對我不滿意的方向,持續(xù)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認為需要忍受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不用像現(xiàn)在這樣了……
「努力就可以進步」,你以為是很積極昂揚的,健康振奮的。
不是,它的潛臺詞,實則是很陰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點就在于:現(xiàn)在,我不滿意自己。
現(xiàn)在,我不滿意自己。好好想想,這個信念潛移默化地,給你帶來了多少壓力。
會讓你不快樂,讓你覺得現(xiàn)在這些時間都沒有價值。
會讓你耽于幻想,沉迷于將來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釋重負。
會讓你忍不住泄氣,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動力。
2015-04-25
「做事就可以有結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樣。」
這句話和「努力就可以進步」,實質(zhì)上是一回事,但是它們背后的情感含義完全不同。如果你用這句話來取代「努力就可以進步」,也許做事就會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2015-04-25
而文字對情感的表達,常常是流于表面化的。有研究者曾經(jīng)探討過,敘事是否是一種最合適的處理情感的方式。他們的結論是,在處理很多簡單情緒的時候,寫作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式。但對于處理復雜性的情感,表達有時反而會形成一種障礙。所以很多逝者的親友寧愿默哀,也不愿意做悼念性的陳述。話說得越多,心里反而越亂。不說話的時候,倒更容易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
2015-04-25
我們通過網(wǎng)絡共同領略到生命的嚴寒,而后,又通過網(wǎng)絡抱團取暖。這是小蠟燭的意義,它讓我們重新注意到人類是一個整體,從而,為每個人提供一點安全感的支持。
2015-04-25
生為凡人,對自己心懷最大的期望,也就承擔著最大的失望。這本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普通事實,只不過,換上別人的眼睛,總不那么甘心而已。
2015-04-25
心理治療對至少中、輕度的抑郁癥有良好的療效,但是根據(jù)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的規(guī)定,「心理治療」只能在醫(yī)院的設置中進行,所以你還是要去醫(yī)院。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包括自稱「心理診所」、「心理醫(yī)生」的那些,其實做的都是心理咨詢,并不適用于抑郁癥的治療
2015-04-25
所以陪伴一個抑郁癥患者的時候,我建議你給自己的定位,是「監(jiān)護」。
你大可以直截了當?shù)爻姓J:我來陪你的目的,就是為了看住你不要自殺。
說白了,這件事才是重點,而且至少你這么說的時候很誠實。
而非(從他的視角看來)假裝特有耐心地聽他,「理解」他,「溫暖」他,但最終就是為了反駁他:哈哈沒有你想的那么糟嘛!你就是小題大做了!快振作起來呀少年!
2015-04-25
以下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以「監(jiān)護」為目的,陪伴抑郁癥的患者:
- 不要硬拽著他「快給哥說說你到底怎么想的」,也不要硬拉他出去K歌,打球;
- 他愿意跟你說話時你再說,如果他主動拉你出去玩你再陪他玩(估計不太可能);
- 不要去反駁他,即使你覺得他悲觀得莫名其妙,也要試著去尊重別人不同的感受;
- 沒必要回避自殺這個話題,大大方方地跟他談;
- 只要他不自殺,你該干嗎干嗎,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他身上,但也不要故意冷落他;
- 從心底里認識到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家人或朋友,像對普通家人或朋友一樣對待他,除了你有一個任務是要看住他。看住他不許他出事,但是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也沒有任何的敵意。
2015-04-25 - 抑郁這種病,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后康復的概率很大,先別搞得特別悲壯和凝重;
- 監(jiān)督他按時服藥,這很重要;
- 等待,相信時間的力量。
2015-04-28
這種寄希望于某種確定方式回避焦慮的沖動,是值得注意的。注意的意思是說,這種沖動可以理解,但不見得合適。它也許將我們帶向福地,但也可能會將我們置身于未經(jīng)確證的風險。
2015-04-28
適意就好。
意思是說,既然不知道未來怎樣是最好的,那至少先把現(xiàn)在這一刻過好。都不要糾結,不要擰巴,不要想太多,這一刻能踏踏實實地過下去,就已經(jīng)是莫大的福分了
2015-04-28
心理學工作者在這方面最大的優(yōu)勢,可能就在于「不會被任何育兒經(jīng)唬住」了。這份淡定讓我能把握住適意的分寸,這在我看來特別寶貴。而且這份淡定是學不來的。即便看了這篇答案的你們,也不見得愿意或者能夠做到這么淡定。
2015-04-28
年前很火的《超級育兒師》節(jié)目為我們介紹了這樣一種懲罰方式:
一把塑料椅子,叫做「淘氣椅」。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會簡單地告訴他:你違反規(guī)矩了,去坐在那里反思。于是孩子坐到淘氣椅上,父母給他擰好計時器(幾歲就坐幾分鐘),直到計時器響起來為止,孩子不可以離開椅子。否則,就要重新開始計時。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懲罰就是在椅子上坐五分鐘。計時器響,懲罰結束。孩子站起來,向媽媽道歉:我錯了,我下次不這樣做了。媽媽親親他,說:媽媽相信你。
2015-04-28
提要求時一定要聲東擊西,意不在此。「晚上你請我吃個飯,我們順便把材料整一整」就比單純「請我吃飯」的成功率高出三分,因為你的重點看上去不像是提要求,而是在討論工作,這會讓對方不好意思打斷你。是的,這是我從錯別字短信中得來的重要經(jīng)驗。你越是在意其他主題,對方越是不好把你拉到這件小事上。手上的事不要停,該干嗎干嗎,邊做事邊提要求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