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孤獨的時候,特別適合讀姆羅熱克。
我最近,深有感觸。
讀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的《三個較長的故事》這部小說集的時候,我正在等待駕照科二的考試,大概三個小時過去了,考試官還在清理考場上的指示痕跡。因為是第二次考科二,我格外的緊張,心里面好像總是吊著一口氣,不能完全讓自己放松下來。
為了避免自己陷于無聊的疲憊,我隨身帶了姆羅熱克的《三個較長的故事》。
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的《三個較長的故事》包含:《騾子手冊》、《我親愛的低等生物們》、《莫妮薩·克拉維爾——愛情故事》。
和現在的快餐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整體上段落都很長,期間充斥著大量的細節描寫,如果我正青春年少,估計一定是按捺不住,會棄書而逃。然而, 正因為我的孤獨,連手機都不想看的我,竟然真的把作者的文字讀進了心里。
2.
《騾子手冊》是一部“教科書體”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成績平庸。他思考,是否有這樣的一個學科,是他特別擅長的,且至今尚未被人發現的。于是他創立了“騾子學”,并最終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騾子學家。
他開始不斷明確騾子學的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成果。有人反對他用騾子學去命名一門學科,認為這是對騾子這種忠厚老實動物的不公平??杀M管如此,在很多人的口中,騾子就是用來罵人的。
騾子最大的特點是:它專吃瑣碎,每天有成千上萬瑣碎的東西,在它們永遠填不滿的嘴里消失。
探究騾子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也就是探究騾子的思想理念。
這位騾子學教授,開始用做實驗的方式,來了解研究對象。
于是,我們不斷發現騾子:
用餐的時候把餐具裝在口袋里離開,這就是典型的騾子。
因公出差,把公家的東西據為己有,這也是典型的騾子。
在某個公共小廣場上播種的青草,如果形成了一條穿過小廣場的捷徑,這附近存在著典型的騾子。
如果有人問騾子:你為什么這樣做呢?
騾子會回答:那又怎么樣?
是的,他們從來都不會有特別的智慧。那又怎么樣?這是經典騾子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于是,我們真的能不斷地發現騾子, 他們自私自利,占盡便宜,而又覺得理所當然。
如果說姆羅熱克的作品到此結束了,那么,我們看到的頂多也就算場滑稽劇。
然而,更為深刻的是,騾子樣本,竟然指向著腐朽的政府官員。他們是國家的蛀蟲,那些不作為的官員,他們有著讓人驚嘆的敷衍技巧,居然可以這樣不承擔任何責任,不做任何決定,不傷害任何人。(盡管初衷如此,但結果一定是傷害了某些人的利益)
更讓人不寒而栗的是:還有更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無能為力,而又擔心他人說自己隨波逐流。于是便發出孤獨的叫喊,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最后卻只能逃避。
這種孤獨感,我體會過。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之所以如此了解這種孤獨,也是因為他坎坷的個人經歷。
3.
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1930年6月26日,生于波蘭南部的博任齊納鎮。二戰爆發時,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年僅9歲,盡管那時候他還不能參與到戰爭中去,但戰爭的殘酷和傷痛,卻持續地影響著他的作品。這種陣痛,甚至決定了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這一生的創作走向:他關注現實,關注祖國,關注破碎的東歐,關注人性。
他用近乎荒誕的文字,構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他自己的法則,在他的文字下,我們所有熟悉的規則都經過了修正,加以夸張甚至扭曲了某一部分,連價值觀的層級和秩序也都顛倒錯亂了??蛇@正是作者的藝術獨到之處。
他是20世紀波蘭最為重要的劇作家,正是他,開創了一種獨特的荒誕風格,也因此改變了波蘭現代文學的基調。他的小說常常具有超現實的意味,擅長用荒誕的比喻來映襯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
司湯達曾說:“小說,是一面鏡子,鑒以照之,一路行去?!痹谝磺卸计茰缦氯ブ?,他決定用自己的作品映照波蘭人民的殘酷現實。
4.
《莫妮薩·克拉維爾——愛情故事》中,我沒有看到任何愛情的痕跡。然而,作者卻起了一個這樣的標題,著實具有反諷的意味。
他沒有寫愛情,那他又寫的是什么呢?
在威尼斯麗都的海邊,主人公遇到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正是閃閃發光的大明星莫妮薩·克拉維爾。她由兩位先生陪同著,正在前往怡東酒店的路上。他的帽子上的絲帶驚擾了莫妮薩·克拉維爾的馬,陪同的先生便請求他摘下帽子。
這樣的邂逅,本是萍水相逢,但莫妮薩·克拉維爾卻對他發出了去怡東酒店的邀請。
來自于上流社會的橄欖枝,對他來說,充滿了無盡的誘惑。這誘惑甚至遠遠大于這個女人對他的吸引力。而莫妮薩·克拉維爾的這種出乎尋常的邀請,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戀,他認為莫妮薩·克拉維爾愛上了自己。
其實,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這是一個波蘭人在面對西方文明時自卑心的表露。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希望,一個有時候難以堅持下去的希望——哪怕我貧窮又平凡、不善交際、年輕、來自一個遙遠且不知名的國家,但我內心還是期待著某個可以讓我出人頭地、匹敵偉大世界的機會。不僅要匹敵,還要超越這世界。對于每一個像我這樣并處在相似境遇中的人,為自己的尊嚴而戰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戰斗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如果無法戰斗,就有必要藐視?!?/p>
因為自卑,所以不奢望擁有。覺得自己不配,就只能去藐視。
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總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這兩個人的性格都有點蹩腳,卻都能在精神上取得某種僅能說服自己的勝利。
他去參加宴會,但始終沒有見到莫妮薩。他喝醉了,最終展現出了內心的憤怒。“被打掉了,先生,為了自由被打掉了,我的民族的苦難!”他大聲呼喊,可是,他的民族的苦難沒有人關心,他的呼喊,無人回應。
他成了莫妮薩的緋聞男友,報紙上說,他是一個年輕的俄羅斯人,莫妮薩沒有辯解,他便頂著俄羅斯人的頭銜砸碎了藝術家KMB豪宅里面的很多藝術品,卻無人敢追究,還有拍手稱贊,夸這樣的破壞是有眼光。而他也發現了莫妮薩的無奈,在閃光燈下永遠無法真實活著的痛苦。
終于,有同伴認出了他。他不是一個俄羅斯人,他也不是知名女星的男友,一切最終都如一場夢。
這就是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筆下的愛情故事,讀來是如此沉重。它甚至沒有觸及到愛情的表皮,然而,我卻感到,人格都無法獨立的人,是無法擁有愛情的。
所以,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是孤獨的。我理解他的孤獨。
5.
《我親愛的低等生物》是我最不忍心去談及的一篇,因為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實在是看得透徹,有些人就是這樣,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偏去選擇不如自己的伴侶。
《我親愛的低等生物》中,主人公是一個從學生時代起,就對美有著極致追求的一個人,到最后,他成為了一名美學教授,卻最終娶了一位“純粹由缺點構成的、外貌丑陋、心腸惡毒、目光狹隘、愚蠢癡呆”的女人。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本不該如此的,對不對?
剛開始,我也不理解。但隨著文章的一步步剖析,我竟然發現這樣的結果又是多么的合乎情理!
這正是作者的厲害之處,他因為想獲得世俗的成功,嫉妒害怕自己的失敗,進而放棄了對美的追求,轉而選擇與丑陋的“低等生物”們談情說愛。
這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呀!
縱使世俗生活再成功,也難掩內心的荒涼。這又可見,不能人格獨立的可悲。
6.
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讀序言的時候,我很認同這一點。
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生于小國,歷經飄零,國人尊嚴盡喪,一生都在追尋精神的獨立,卻又惶惶不得。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走出波蘭,卻始終心系波蘭,他深切地愛著自己的國家,卻又一直在逃離故土,最終長眠于法國。
和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同時代的米蘭·昆德拉,貢布羅維奇,米沃什等等,他們最終,也都走出了自己的故土,成為了“世界性的人”。
孤獨的人,是讓人敬重的。孤獨是一種力量,讓人一直在尋求突破的方向。一個民族固然如此,個體更應該自強。
合上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的這本《三個較長的故事》,我想,這幾個故事確實很長,夠得上品味一生。
我是@安之騰,一個認真的思考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