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后,就是清明了。
清明節(jié)來源已久,大概濫觴于周代。相傳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把寒食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后來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每到清明,人們便祭祖、掃墓,表示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而清明去張將軍祠上一柱香,是村里人祭祀完祖先后都不會忘的。
要是遇到家里孩子即將高考或是剛?cè)⑦M門媳婦,更要上一對蠟燭再掛兩響鞭炮,張將軍保佑孩子金榜題名,或者新媳婦早日生個大胖小子。
清明時節(jié)正是多雨的時候,張將軍祠在我印象中是霧蒙蒙的,不很真切。
祠前的一塊石碑卻印象猶深,上面刻的是當年修繕將軍祠時本村的捐款名單。或多或少,但數(shù)一數(shù),全村人沒有落下的。
村里流傳張將軍是明朝將領(lǐng),名字已不可考。當年奉命出征卻歿于軍旅,不知為何遺體沒有運回故鄉(xiāng)而是就地下葬,百姓感其功績,立祠紀念,保存至今。不知真假。
去年清明,小雨。照例又與外祖父去將軍祠上燈。
上燈是家鄉(xiāng)土話,即掃墓祭祀。客家人家里添丁,春節(jié)要在祠堂吊一花燈,也叫“上燈”,但二者區(qū)別大矣。
等我們到時,已有一個中年男子在此,燒了許多紙錢,嘴里念念有詞,無非是些求富貴,保平安的話。
這人我看著眼生,見到我們來了卻向外祖父恭敬地打了招呼,閑聊了幾句。他走了以后外祖父告訴我,這人早年下海,但一直不太順利,最近才有些起色。
祭盆里已經(jīng)積了許多蠟,費了好大勁才把蠟燭插上。神像前的瓦盆里積了厚厚一層紙灰,看得出來已經(jīng)有不少人來過。
出于尊敬,我也對著張將軍作了兩個揖。能讓后世百姓立祠紀念,想必是個好將軍。
彎腰時突然看到一撮黑灰。原來是一片楓葉。葉子干枯的不成樣子,輕輕一捻就散了,大概是去年被風(fēng)吹了進來,祠里干燥,還沒有完全腐爛。
村里本有一棵好楓樹。好一棵楓樹,百余米高,四人堪堪合抱,且極直,筆直如劍。它大概是和張將軍一樣大小,在這里住了幾百年,也是村里資格最老的一員 。
在村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抬起頭 ,就能看到楓樹葉子在風(fēng)中搖擺。不管遇到什么難事,在這么高,這么大的楓樹面前,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它經(jīng)歷了幾百年風(fēng)雨,樹干上的每一條溝壑都在訴說它的滄桑。這么久,它什么沒經(jīng)歷過呢?但樹還是這么高,這么直,它低過頭么?大概是沒有的。
這時候,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對我們的莫大慰藉。
秋天此樹極美,掛滿了紅黃橙雜色的楓葉。他們相互摩擦,“沙沙,沙沙”。
再過些日子,風(fēng)一吹,五顏六色的楓葉又“嘩嘩”掉下來。
站在樹下往上看,真像是大如席的雪花撲面砸下,最后散落成一個大圈,美如畫境。
這楓樹在哪里都是很少見的了,但這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
兩年前一個富商的突然來訪,想要花大價錢收購這棵老樹。村里當然是拒絕的。但隨后富商開了一個村里無法拒絕的大價錢,然后順理成章地,老樹離開了幾百年的家。
一個月后,那里就只留下了一個大坑,效率倒是高的很。
這么多年來,楓樹就在這里靜靜地長。它也不礙著你,悄悄地,就這么和村民相安無事,村民反而感謝它,感謝它守護了這方水土,它的存在讓這里多了一分靈氣,一分寧靜。但現(xiàn)在呢?它被它守護的人背叛了。
村里人都分到了錢,很高興,誰還會去想那棵楓樹。于是楓樹就靜悄悄的離開了,沒有在人們心里留下一點漣漪。
我想我們還是要堅守一些精神的。現(xiàn)在卻有很多人把它給丟了,覺得它毫無價值,比不上手里白花花的銀子。
將軍祠前的石碑,上面一個一個的名字,是不是在冷眼看著現(xiàn)在的自己?而將軍祠能保存至今,是不是張將軍的在天之靈呢?
村子是有歷史的,古樹也不止一棵,現(xiàn)在卻沒有多少了。在一些人眼里,這不是樹,而是真金白銀。
于是這些樹就一棵一棵慢慢不見了。丟了精神的那些人,是他們把村子變得烏煙瘴氣,他們手里是沾了血的。
? 這精神有歸來的那天么?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等一等,他們曾經(jīng)有過,將來也許也會有的。
我們應(yīng)當還對人性保留一點希望,相信迷了路的人會找到歸途。人在路上難免會犯錯誤,倘若能夠知而改之,總不會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