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僅僅存在于浩瀚的史書中,它也活在一份份鮮活的書信中。
史書,可能是為勝者撰,難辨真假;但書信,卻往往真實而又動人。
央媽新作《書簡約中國》就將視角投向了穿越塵封歷史的30封書信簡牘。這些打敗了時間的文字,穿越千年,將先人們的故事娓娓道來。肉體易腐,但文字背后的真摯感情永遠不朽。
整個紀錄片分為6集,從小人物、愛情、友誼、人生智慧、家風、家國這六個溫暖而熱血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講述。每集會有5個小故事,用真人演繹的方式來傳達書信中的內涵。服化道做的非常還原,演員的演技也非常不錯,讓人感覺他們就是千百年前寫信的那些人。而且每集都有一些淚點,果然還是細節動人心啊~
“小人物,大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部紀錄片的開篇不是帝王將相的傳奇故事,也不是世家大族的愛恨情仇,而是用一集的時間展現了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本無法進入史冊為后人知曉,但機緣巧合之下,留有他們故事的書信簡牘卻被后人發現。正是這些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那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他們雖然普通且平凡,但也認真的過著每一天,認真的守護身邊的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黑夫”和“驚”兩兄弟的書信了,他們只是兩個秦軍的小兵,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軍中的一員。雖然每天在戰場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但他們仍然努力地想要建立戰功,為家人爭取好的生活。“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次戰爭都要犧牲無數人的生命,歷史卻只留下了王侯將相的名字。那些兵卒的生命如螻蟻一般,沒有人會記得他們,充其量只是統計作戰人數時的分子而已。
但我們或許忘記了,對他們的家人而言,他們是最珍貴的存在??!是兒子、是兄弟、是丈夫、是父親,是這個家庭里不可或許的一份子?。≡跁胖校瑐z人向家人說明了自己目前的境況,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還希望母親能多寄些錢和衣服來,簡單、質樸,卻又無比真實。
“黑夫”和“驚”或許最后都沒有活著回來,因為他們倆的這份書信是在他們哥哥衷的墓中被發現的。古人都會把最珍貴的東西帶入自己的長眠之地,“黑夫”和“驚”應該就是衷臨死前最無法忘卻的遺憾吧。
“黑夫”和“驚”的書信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實物家書,通過他們的書信也讓后人了解到秦始皇統一之路上那些付出鮮血的人曾經的印記。正是千千萬萬個他們,造就了大一統的中國。
“是你告訴我,愛情的模樣”
愛情篇是最令我潸然淚下的一集了 ?!皢柺篱g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沒想到歷史上竟還有這么多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尤其是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和他前妻郗道茂的故事。
《奉對帖》是王獻之最為有名的作品之一,但同時這也是他寫給前妻的一份情深意切的書信。倆人本是表姐弟,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卻因公主看上了王獻之,逼迫兩人和離。王獻之為拒絕這段荒謬的婚姻,不惜自殘,用艾草燒傷自己雙腳導致終身殘疾,但即便如此,公主仍非他不嫁。為了家族,王獻之最后不得不妥協,與郗道茂和離,權力就這樣粉碎了兩個年輕人的幸福。
郗道茂之后終身未嫁,30多歲就郁郁而終。而王獻之也一直備受失去愛人的痛苦,在臨死之際,他說自己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與郗道茂離婚。即使出生在瑯玡王氏如此顯貴的世家大族,仍無法做主自己的婚姻,真是可悲可嘆?。?/p>
“再大的風,我都去接你”
除了愛情,友情有時候也可以很感人。所謂君子千金一諾,顧貞觀就真的做到了。
顧貞觀和吳兆騫是一對摯友,但吳兆騫卻因被一場震驚全國的科場舞弊案所牽連而被發配到黑龍江寧古塔。寧古塔在清朝時是苦寒之地,基本沒有人能活著回來。但由于顧貞觀向吳兆騫承諾“我一定會救你回來”,于是開啟了后面二十多年的救友之路。
一些曾經與吳兆騫交好的人已經位居要職,但他們都選擇明哲保身,不愿為此得罪皇帝。而顧貞觀本人也人微言輕,似乎根本就沒有機會能救好友出來。但他卻從未放棄。命運最終沒有放棄執著的人,顧貞觀遇到了納蘭容若。由于容若欣賞顧貞觀的才華,并被他的堅持所感動,答應10年之內讓吳兆騫回來,并讓自己的父親納蘭明珠幫忙。在容若和明珠倆人的周旋之下,吳兆騫終于在流放23年之后被放了回來。
“孤獨的路 勇敢的心”
大部分的我們都是歷史的塵埃,我們走在既定的軌道上,對歷史對他人不會帶來一絲影響。但總有那么些人,他們勇于突破約束,勇于走他人未走過的路,成為時代的光。
法國女權運動先驅波伏娃曾說過:“人們將女人關在廚房或者閨房內,卻驚奇于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嘆她不會飛翔。”雖說“女權”這一詞在如今備受爭議,但在封建的古代,勇于為女性發聲、為女性爭取平等的權力,卻絕對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單親媽媽”顧若璞的故事就真的非常勵志。自從丈夫離世后,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兒子生活,除了管理好家里的花銷、織布補貼家用外,她還以身作則,親自教導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長大后,都成為了杭州當地頗有名望的文人。除了自家兒子,她還是夫家和娘家兩個家族女性的啟蒙老師,培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文學團體——蕉園詩社。顧若璞據說還是《紅樓夢》賈母的原型。她90歲的時候還堅持學習,用自己堅韌睿智的品格,為家族女性打開了一片天地,也創造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千古棟梁有家風”
中國人向來注重家族傳承,一個好的家風,往往能福蔭后世子孫。而繼承先輩優良家風的那些人,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精神的奠基者之一,讓整個時代熠熠生輝。
沈煉,就是一個用生命傳承家風的人。在明嘉靖年間,奸臣嚴嵩當權,他貪污受賄,一手遮天,致使民不聊生,官場凋敝。但沈煉作為錦衣衛中的另類,卻堅持彈劾嚴嵩,致使其被貶謫。但為了踐行心中的道義,沈煉九死未悔。后被嚴嵩構陷致死,兩個幼子也慘遭殺害。沈煉用他的生命為他的后人樹立了剛正不阿、堅持道義的家風,他的兒子沈襄秉行了父親的品質,造福一方。
“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最后一篇從名字中就可以知道,講的是那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國家英雄們。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依舊綿延至今,愈加強大,靠的就是這些甘愿為國舍生的人。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支撐起中華巨龍的騰飛。
且不說立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也不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這篇最令我感動的是一個不被大多數人所知的名字——陳京瑩。他的背后是清末那場無比慘烈的戰爭——甲午海戰。
陳京瑩是北洋水師“經遠號”的二副,當戰爭爆發,他明知己方的軍備遠遠比不上日本艦隊,但依然堅持出征。因為他認為是國家培養了他,為國而死,死得其所。當日軍的炮彈如暴風雨般涌來,經遠號本可選擇返航或者投降,但船上的官兵卻無一懼戰,堅持戰斗。管帶林永升陣亡,大副陳策接替指揮陣亡,二副陳京瑩接過指揮權。沒過多久,經遠號沉沒,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經遠號的勇猛震懾了敵人,也為后面的艦隊爭取了時間,他們當瞑目海底。
故事中的每一封書信都飽含著寫信者的感情,或喜悅、或悲傷、或憤慨、或遺憾,但卻真實再現了那些可能早已被人遺忘的故事。簡單的文字下,是一段段不簡單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造就了如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