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泰國青春電影《天才槍手》在國內上映,一反國產青春題材中早戀、墮胎、逃學、撕逼的老套路,把焦點放在了考試作弊上,引起很多人關注。花樣翻新的作弊手段,以及與監考老師的斗智斗勇,緊張的情節設置,活生生把一部青春片拍出了諜戰片和武俠片的感覺,讓很多觀眾大呼過癮。
為其鋒芒所傷,我也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看完后,讓我對“教育”這個話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教育是否可以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
《天才槍手》這部電影中,提到兩個普遍的現象:一個現象是學校方面私下收取擇校生的“校園建設費”,而且數額不低;另一個現象是學校的老師故意加大考試難度,在校外開設輔導班,變相地收取輔導費。這兩個現象,也是直接引發那位天才少年曉琳萌發通過作弊來獲利的導火索。
當然,這些現象,不只泰國有,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早已司空見慣。
就在不久前,江西省于都縣實驗中學的一名學生舉報學校違規補課、違規收費,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很多網友紛紛贊許這位學生勇氣可嘉。但幾乎很少有人質疑,如此高頻率、強壓盛行的補課,難道就真的合理嗎?
與《天才槍手》中老師在校外私開補習班、赤裸裸地牟利不同,中國二三線城市中學普遍盛行的高強壓補課,則是應試教育體制催生出來的社會現象。但兩者都是在犧牲學生和家長的根本利益(泰國老師為了掙家長的錢,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中國老師為了升學率,什么課都敢補,而升學率又直接與老師們的工資和獎金掛鉤)。
嗅覺敏銳的商人,看到了應試教育背后的巨大商機,于是,在學校周圍開設了各類學科的輔導班。“學而思”這樣的學科輔導機構,迅速壯大,成為應試教育的助推器。至此,校內校外,一起把學生們都培養成了考試機器。
因此,擺在我們眼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教育是否可以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
我想,這個問題更深一點的思考還在于:“教育”的屬性是什么?社會公共屬性和商品屬性,哪個是第一性的?在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我們該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怎樣的教育產品?
這幾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我曾經在公益教育領域有過四年的從業經驗。這四年的探索,使我對教育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教育的社會公共屬性應該是始終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它允許相關的從業者在這一領域中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但前提是他真正從人的本質需求出發,為社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產品。
換句話說,只有培養出了健全的、適應社會現狀和需求的人,才有資格從教育過程中獲利。
二、教育如何面對階層固化和社會撕裂的現狀?
影片《天才槍手》中,觀眾很明顯可以看到,通過作弊獲利的兩名天才少年,皆是出生于社會底層(至少也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女孩曉琳的父親是學校一名普通的老師,要靠賣車才能供得起女兒的擇校費。另一名天才少年——男孩班克,他的母親經營著一個破舊的洗衣店。班克放學回家經常還要幫母親洗衣服、送貨。而這兩人的客戶,則多是“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
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看,這兩個不同成長環境、不同人生路徑的群體,根本不太可能有交集。但是,“共同作弊”這件事,把他們捆綁成了“命運共同體”,真讓人哭笑不得。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依靠理性而建立起來的“善”的社會——有制度保障的社會,像曉琳和班克這樣的天才少年,應該是能夠獲得長足發展的。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或許會成為出色的設計師、工程師或科學家(至少也是某些領域的專家)。但是,因為階層固化和社會撕裂,現行的社會制度無法保障這些人的權益和成長路徑,迫使他們只能用“作弊”這種手段來打通上升渠道。這樣的悲劇,是值得引起我們反思的。
這些問題,在中國依然普遍存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豐盛的社會財富,但財富分配不盡合理,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社會現狀,使得底層社會的戾氣不斷蔓延,教育領域也無法幸免。
《天才槍手》給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在財富分配不均,階層日益固化和撕裂的今天,該建立怎樣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保障階層間的自由流通,讓個體最大限度地在社會規范下施展他的才能與智慧?
自孔子以降,中國便開始養成很好的教育傳統,無論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統治階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都在漸漸積累著對教育的經驗、共識和期待。
創始自隋朝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的科舉制度,為人才的自由流通(庶族地主參與社會統治,獲取政治權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覺得只有受教育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但最近的十年,社會群眾對教育現狀的不滿和詬病越來越普遍,這里面有很復雜的社會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制度本身無法與社會發展的步伐相匹配,現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人們的教育品質需求;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不均衡使得階層間的撕裂加劇、戾氣蔓延。
因此,當下教育制度建設和改革,最不應回避的問題之一,便是階層固化和社會撕裂。
三、從個體角度出發:人如何面對外界誘惑和社會法則?
《天才槍手》這部電影,如果只是為觀眾呈現花樣翻新的作弊手段,我可能并不會覺得它在如今的電影市場里有多么特別的存在價值。更值得品味的是,這部電影在呈現主人公作弊的過程中,也呈現了他們的人格發展路徑。
電影中,男孩班克期初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天才少年,在經歷過被富家子弟暴打,作弊受益之后,他內心的道德自律逐漸瓦解,面對金錢誘惑,他選擇了徹底墮落。
生性強勢叛逆的女孩曉琳,起初面對社會不公,她選擇了靠作弊牟利,經歷過幾次與監考老師斗智斗勇、心力交瘁的過程后,她漸漸意識到,以這樣的“小聰明”對抗社會大法則(社會的普遍價值和意識形態),始終是以卵擊石。靠“作弊”獲得的成功,始終是沒有人格尊嚴可言的。于是,最終她選擇了自首和坦白,選擇了重新做人,以尋求社會對她的諒解。
人生,確實沒有捷徑可走!
我在上大學時,“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老師曾語重心長地給我們講過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們這個時代,終究要為我們的誠信問題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里的誠信問題,有一部分就涉及到考試作弊的現象。
在《天才槍手》中,看到曉琳能想出那些“奇招”去作弊,我不得不驚呼:“有這才華,還考什么試啊?干啥不都一樣能成功嗎?”
但后面一想又不對,考試制度本質上還是一種游戲規則(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早已形成普遍共識的社會法則)。一項規則,不管他是否合理,能保障它能正常運作下去,最基本的前提是:參與者認同這一規則,每個成員都在游戲過程中遵守它。
作弊,可以理解為是誠信問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破壞游戲規則的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廣泛存在,規則將失效,游戲也將運行不下去,從而動搖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礎。
法國思想家福柯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從統治階層和社會秩序出發而生的規訓,而考試則是這一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針對某些獨立意識較強的個體(尤其是某些天才),社會能容忍的底線是:每個個體都有自主選擇是否參與某項游戲的權利,但沒有蓄意破壞游戲規則的權利。以教育議題為例,如果你覺得現行的應試教育不適合你,你可以選擇不參與,甚至另外尋求一種受教育的途徑,但不允許你蓄意破壞應試教育制度(比如說舞弊)。
從這個原則出發,作為教育從業者,如何提供更人性化的教育內容(研發更豐富的游戲產品),是他們應該思考的方向。作為學生和家長,如何選擇更適合孩子個性發展的教育產品,則需要更多維度的參照。但這兩個問題,都將歸于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因此,基于人的內在需求和社會變革的加速,“以人為本”原則下的教育多元化,將呈現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總之,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更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場社會革命。
2017年10月26日
張天福
深圳·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