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工作室往北新橋走的路上,恰好遇到小學生放學回家。一個帶著眼鏡的小男孩,約莫八九歲的樣子,蹦蹦跳跳的跟在他父親身后,眼睛則不停地向身后的方向張望。
不一會兒,他揮起手,朝著他的小伙伴喊著:「再見!」
三十米開外的聲音回應他:「再見——」
他繼續:「再見!」
「再見——」
他們倆就這樣一來一回,七八個回合。
每一個「再見」都用盡全身力氣,每一個「再見」都響徹晴空,每一個「再見」都帶著也許再也不會見到的牽掛。
我看著他天真的表情,忘卻了他的聲音在城市街道上的聒噪。腦子里浮現的是《哪啊哪啊神去村》(導演矢口史靖)這部電影。
為什么呢?
電影里,村子里的人們再見的方式與遇到的小男孩一樣。分別的人朝著彼此大聲的呼喊「再——見——」。一遍又一遍,不覺疲憊,不覺厭倦。
大約也是因為在鄉間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看到這個橋段的時候,淚花在眼眶里轉。
鄉下的人說話大聲,因為喜歡朝著山那邊的人呼喊。而每一次的呼喊,也是在對著曠野、樹木、大山與河流呼喊。
對類似的日本電影有覺知,起源于大學時代看的動畫片《回憶點點滴滴》(高畑勛導演)。當時看習慣了好萊塢的三段式,或者歐洲的沉悶人文挖掘內心式,對于日本溶化在時間里瑣碎小清新還不大適應。
隨著年歲漸長,觀片數量與走過世界的地點變多,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喜歡這種淡淡的流淌在生活里真實又細微、不那么強烈戲劇效果的表達。
日本擅長表達生活里的瑣事。
電視劇有從眾所周知的《深夜食堂》到講述中年愛情的《倒數第二次戀愛》;從最近火紅的《東京女子圖鑒》到《曼哈頓愛情故事》;從《海女》到《家族之苦》……
電影領域有個是枝裕和,他的《海街日記》紅透半邊天,隨后又來了一部《比海更深》……
動畫片就更加不用說了,不勝枚舉,此處就不舉了吧。
不同的人看電影,被觸動的地方總不大一樣,程度也不一樣。
之前有個朋友看完《山河故人》,給我信息說:看完之后哭了好幾天,縈繞在心頭的悲傷久久不得離去,看完電影的那一周,一想起來就難過。
感受這東西其實很難溝通:你說的疼和我說的疼也許完全不是一個程度。
我一直覺得看一部電影,每個人得到的共情與共鳴不盡相同。能在心頭留下痕跡就好。有人因為一句臺詞被觸動,有人因為角色的動作或做事的方式被觸動,有人因為某種情緒,有人因為一些場景……
而不得不說的是,日本人做生活類的電影沿襲了他們精致的精神,深刻的情感也能通過淺顯的動作傳達出來。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我就截了上面的圖,分享給我的幾個姐妹。跟她們說:「等咱們老了,一起去村口打麻將。就像這樣愉快的度過一天?!?/p>
當然這部電影絕對僅僅是觸發了我對美好的未來麻將生活的希冀,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比如,大量的「裸戲」((__) 嘻嘻……)
比如,帥了一臉的左一:
比如,山清水秀小清新:
啊呀,太多啦。去看吧,虧不了!
了不起的霓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