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念頭很早便種下了,為此還申請過一個微信公眾號,想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公眾號并未推送過一篇文章。近日,諸事不順,又萌生了寫作的念頭,試圖通過寫作梳理一番近日來的得失。
- 為什么開始寫作
- 寫作有什么益處
為什么開始寫作
決定開始寫作的直接原因來自于近段時間的找實習,在找實習的過程中,發現不能恰當地給自己定位,缺乏對自身情況的正確認識。思前想后,認為有必要梳理自身情況,多總結思考,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促使我寫作的緣由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時光飛逝,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在北京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回想本科四年和研究生階段,發現并沒有可以作為Flag的事件,記憶一下子就跳到了高考的時候。我并不是一個喜歡偷懶的人,這五年來,我肯定也做過不少的事情,但是由于缺乏總結和思考,總感覺過得恍恍惚惚的。就像人們說的,年歲越長,越重視形式。生活也需要一些儀式,給這段旅程做一個小節,在已度過的時間線立下一個個Flag,以便將來回顧自己這一生的時候能有些節點可尋。否則的話,當你驀然回首時,無數個昨天都是一樣,一眼望便望到了自己記憶的起點。
養成寫作的習慣,將經歷的一些大事、小事記錄下來。記錄的過程是一個總結思考的過程,有助于加深對這些事情有的認識。等到將來的某個時候,再次翻看這些筆記,又會有不同的想法和體會。這些小小的Flag一個個地累積,慢慢堆疊出我們的一生,當我們回首時,不會覺得白走了這一遭,這個世界也充滿了我們留下的印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年歲漸長,便越發感覺記憶不如以前,很多事情一回頭便忘記了。感覺記憶衰退在兩個方面感覺尤為明顯:一是生活中的很多瑣事一轉頭就忘;二是學過的東西總是記不住。對于前者可用便簽將一些近期的事務記下,而對于后者總是很苦惱。自己偏愛計算機技術,看過很多書,學過不少東西,而當使用它們的時候卻總是只記得一個大概,還需要再次翻看相關書籍。每每發生這種情況,便覺得浪費時間、效率低下。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習的時候缺乏提煉總結,并沒有把這些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若是記錄了筆記,經過了一番整理和思考,即使時間長了忘記了,通過翻看自己的筆記也能快速想起。
做筆記,一方面是為了將來需要之時查閱,另一方面是為了加深時下的理解。通過做筆記的過程加強對事物的認知,思考從中學到的東西,加深印象。想起了高中時期的筆記本,我很少看筆記本,但是卻喜歡記筆記,課上聚精會神,將老師講課的要點和自己迸發出的靈感一一記錄下來。事后,我雖然很少看筆記,但是卻對老師講課的內容記憶猶新,在完成作業和考試的時候得心應手。后來,上了大學,由于學習強度和節奏的變化,丟失了這個好習慣。總是覺得問題很簡單,當時當下已經弄明白了,然而,幾日后卻再也想不起來了。
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不要覺得麻煩,勤做筆記。但是不推崇一邊學一邊做,簡單的把書上的要點摘抄下來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兩個壞處:一是做筆記分散了學習的精力,不能聚精會神學習書中的知識;二是做的筆記缺乏系統性和你自身的思考。做筆記應該是你學完一章或者整本書后,在梳理總結時內化的一個過程,更多的是結合自身對書本內容進行梳理歸納,而不是照搬作者的思路摘抄下來。
通過寫作來記錄自己所學,不僅能能在當時當下幫助你加深印象,有助于總結思考,在日后需要之時也方便查看,能夠快速拾起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謹遵古人的智慧,知行合一。
學過很多東西,但卻很零散,不成體系
研究生這一年來,做很多事情,也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咋一想也感覺沒做什么事情,就連和別人聊天都找不到談資。學過的很多東西和做過的很多事情都很零散的存在于腦海里,想要將它們娓娓道來的時候卻不知從何談起。歸其原因,便是東西學了便學了,事情做了便做了,缺乏事后的整理總結和思考。并沒有從它們中提升出值得借鑒的東西,沒有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日后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也只是知道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對如何做、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結果怎么樣卻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東西。
人的一生的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習不斷構建自身的世界觀和知識體系來與這個世界交互,使我們處理一些人情世故、疑難雜事時慢慢變得得心應手。有的人悟性極好,能從與別人的經驗交流中便能學到這些,從而變得游刃有余;有的人則必須自己親身經歷,方能獲得這些感悟。雖說要客觀地認識世界,但是經驗對于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有據可尋,并快速做出反應,占據主動。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累積經驗,或是與人交流或是親身經歷。不過何種方式獲得這些經驗,我們都要內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或是一些做事方法或是一些處世道理。
寫作有什么益處
寫作的益處有很多,很多大牛都寫文總結過了,此處我便講講寫作對現階段的我有什么好處。
幫助自己多思考
自從信息素養提升,信息檢索能力增強后,便慢慢發覺自己變得不會思考了,以至于現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副不求甚解的態度。過度依賴于搜索引擎、百科類、問答類網站,而缺乏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對問題本質的認識。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個行尸走肉,沒有主見、沒有思想。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萬眾參與的草根時代,網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有待于時間的檢驗,與圖書館里上千年沉淀下來的前人智慧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太多地依賴網絡信息,依賴別人的觀點和方法,自身缺乏思考,很容易迷失自我。
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擁有一種輕描淡寫的不求甚解的態度。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只是稍微明白了其大意,便覺得已經明白了,并未做深入探討。不求甚解的態度在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是有益的,但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上卻是極不妥的。雖然學過很多東西,只是停留在其皮毛上,并未深入到其本質,把握其根本,所以難以做到舉一反三。其根本原因還是懶于思考,不經歷一番思考,如何會有深刻的印象,如何能內化吸收所學,如何能舉一反三。
寫作是一個幫助思考的好方式。寫作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在寫作的過程中,當你靜下心來思考自己近段時間的得失,探尋其原因,然后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將其記錄下來。遇到不明白或者不清楚的地方,會去探究考證,形成自己的理解。這個過程中你就不得不開動腦筋,逼迫自己去思考,去想問題。
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
寫作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如何邏輯清晰、簡單明了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我來說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東西明明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卻講不清楚,不能很好的表達心里所想的東西。
不善于表達,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人前表達的次數較少,容易緊張;另一方面就是確實沒有想好如何表達。在人前自如地表達有很多實用的技巧,但最重要的是客服心里的恐懼。有些人天生就是在人前自如表達,有些人則會有畏懼心理,這種畏懼心理會使你談吐含糊,邏輯混亂,給接受者也會造成一些困擾。
通過寫作,一是可以梳理你的表達邏輯。在寫作中你會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將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清楚地展示出來。寫作行文都是有一定的邏輯的,這種邏輯和你講話說明的問題的邏輯是相通的,說話有條理,有重點,能講出前因后果,寫作也是如此。畢竟都是自然語言,寫的東西是給人看的,將的東西也是給人聽,在邏輯上二者是一致的。二是提煉文字。用最少的文字表達你的想法,言簡意賅,不啰嗦,不矯揉造作。使讀者節省時間,又覺得收獲良多。這個功底是需要多寫,最重要的是多改來不斷提升,寫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如何表達,改的多了文字自然就變得精煉了。寫好一篇文章后不要急著發布,可以先放一放,過幾天再讀讀,把覺得有待改進的地方改改;也可以找別人讀讀,讓他們提提意見。總之,就像釀酒一樣,好的文字是需要沉淀的,寫好文章之后,沉淀一下是準沒錯的。
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
寫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平常我們說某人經驗十分豐富,做事很有方法和條例,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后天學習來的,沒有人天生就會。在不斷的學習中,慢慢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融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以后做事就依據和方法可尋。學習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內化吸收,這個環節決定了你的學習效果,決定了你能學到什么東西。同樣是學習一個東西,有的人學會后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而有的人變個樣就不知如何是好了,這個差別就體現在內化吸收的過程中。
如何進行知識的內化吸收,寫作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有些東西自己認為已經懂了,但卻不一定能表達清楚,這說明還沒有真正的懂。如果一個復雜的東西,能三言兩語給被人講述清楚,這才說明你真正地懂了。寫作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給別人講解的過程,把自己學到的東西通過寫作“講”出來,能講明白了,自己也真正學懂了。在寫作中,把知識進行梳理,形成一個網狀體系,使單獨的知識間相互關聯,是新知識和已掌握的知識相互關聯,這樣能加深理解、方便記憶。
同時,通過寫作將所學的東西體系化地記錄下來,形成一份“檔案”。即使過了很久,記憶已經模糊了,當你翻閱筆記的時候,也能快速上手。自己整理形成的這一個個小筆記,在我們將來需要的時候能發揮大作用呢。
談了這么多,開始動筆寫作吧,記錄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在此,以兩句話激勵自己,一是“萬事開頭難”,二是“貴在堅持”,先勇敢邁出第一步,然后堅持下去。時間久了,便會發現有質的變化。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