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內參精選丨谷歌如何留住人才等8條
1.“人們想要做的不只是賺錢,他們想做有意義的事”
人力資源 谷歌
前谷歌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拉茲洛·博克(LaszloBock)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說,大多數公司不知道如何留住最優秀的人才,其實“人們不會為錢留下”。谷歌的前100名員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還留在谷歌。博克說,人們會留在一家公司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優秀的同事,“這就是為什么招人如此重要”。谷歌招人的標準極高,從行政助理到資深工程師,每個求職者都要經過主管、同事、雇用委員會、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的面試。在谷歌創立初期,主管每周要花4到10個小時面試,高級主管要花上一整天。第二,工作意義非凡。 博克說:“人們想做的不只是賺錢,他們想做有意義的事?!彼€引用了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的研究:一旦人們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生產力也會提高5倍。 谷歌最為知名的員工福利,比如免費美食、室內按摩等并不是員工決定是否留下的關鍵因素,博克說,這些福利可以改善效率,增加歸屬感,創造愉快的工作氣氛,但無法改變人才留下或離開的決心。
5.控制成本是合理價值的回歸
創業
直播平臺斗魚聯合創始人張文明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說,今年大家感覺直播越來越不熱鬧了,這是因為攪局的平臺都理性了。主播的魅力被證明是高估了。即使平臺的大主播被挖走,也能找到同類型的替代,會跟主播離開平臺的死忠粉只占到5%。張文明說:“控制成本是合理價值的回歸。(前兩年)后入局的直播平臺惡意競爭,有很多不理性的炒作,但這些炒作之后,除了把主播身價炒高,并不能給平臺方帶來用戶和價值,無法匹配平臺的投入,這是違反商業規律的?!?張文明認為,直播平臺要具備持續推出新主播的能力,而且未來非職業化的主播很難再突圍。主播這個職業如今已經形成行業生態,也獲得了投資,“現在主播的工作室有策劃劇情的、負責道具的、還有群眾演員、宣傳團隊”。
6.窄馬路才能緩解交通擁堵
經濟學? 城市規劃
5月19日,經濟學家陸銘做客“得到”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時提到,我們通常都以為寬馬路才能緩解堵車的情況,但沒想到,馬路變寬了,馬路的條數就會減少。如果城市的道路模式是,有很多條窄馬路,同時有一條很寬敞的主干道,這種模式下,主干道一旦出現交通擁堵,窄馬路就可以進行分流。這個模式的另外一個好處是,窄馬路更適合人們行走,所以沿街的人口密度更高。服務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進門人口”。在高密度的街區上,沿街的人流多,進入每個沿街商鋪的人也就多了,這樣沿街的商業就更容易發展起來。比如我們對比上海和北京,不難發現上海的窄街道特別多,沿街商業也比北京更豐富,居民們的生活半徑也比較小。而北京的服務業大多都是一些呈點狀分布的購物中心,人們要開車去享受這些服務。開車出行的需求多了,也更容易增加城市通勤的壓力。
李翔:簡·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用了很多篇幅來闡述窄路和圍繞著窄路形成的城市生態的魅力。
8.為技術而技術并沒有意義
金融? 科技
在宜信金融科技沙龍上,宜信創始人唐寧說,未來“金融科技”這一詞匯會消失,“因為科技本身就是金融的一部分?!彼忉屨f,金融從業者本身就在不斷地用科技來推動業務,“對于技術的投入是持續的,我們沒法分清楚哪些叫金融科技投入,哪些叫非金融科技投入?!碧茖幷f,“其實為技術而技術是非常沒有意義的”,更應該關注的是解決了誰的什么問題,是不是規?;亟鉀Q。“如果就解決了月亮上的一個人的一個問題,再黑的高科技,那有什么用呢?”
李翔:類似的說法還有,未來不會有互聯網企業,因為所有公司都已變成互聯網公司。對于像互聯網,以及未來的人工智能這種通用技術,都會存在類似情況。雖然早期加上互聯網或AI,可以為自己的公司增加光澤。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的事,有的人確實是附和打泡泡。但有的人就想起了明治維新的火槍。
聚焦丨為什么模仿讓強者更強
如果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想找個餐館吃飯,大多數人肯定會選那些客人比較多的餐館。因為我們沒有別的信息,其他人的選擇就成了我們的行動指南。如果每個人都這么做,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擁擠的餐館生意越來越好,人少的餐館呢,時間長了很可能會倒閉。最近,從這個現象中,硅谷的一個投資人王川提出了一個觀點說,在信息透明的網絡世界里,人們的這種模仿行為會讓強者更強。他用三個科學實驗,來給我們說了說這個道理。
第一個實驗是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凱文·拉蘭德(Kevin Laland)做的。他曾經懸賞一萬英鎊,發起了一個競賽,想找到一個科學的答案。競賽的規則是這樣的,參賽者面前有很多個賭博機,如果投入零錢,撥動開關,機器就會掉出不同數量的零錢。每個回合參賽者都有三個選擇:
1 觀察,看別人怎么做,別人是撥動了哪個老虎機,然后把他的回報記錄下來。
2 探索,就是隨機撥動一個老虎機,也把回報記錄下來。
3 開發,就是根據自己的記錄,選擇一個老虎機撥動,然后獲得相應的回報。
在比賽中,參賽者必須做好分配,自己是花多少時間開發、多少時間探索,如果平均回報太低就會被淘汰。
比賽的結果證明,最好的方法是以“觀察”為主,看好別人是怎么做的幾乎就可以了。就算在競賽主持人調節了各種環境參數之后,這個方法還是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輕松擊敗其它對手。
專家們事后總結說,“觀察”是一種社交學習的方式,它的優勢在于,觀察其它成員的行為,有更大的概率拿到更高的回報。這種優勢在相對穩定的環境里特別突出,只有當環境變化速度極快的情況下,模仿行為才會失去優勢。王川覺得,看來生物界的扎堆現象,也不是天生就如此,而是進化淘汰的自然結果。那些總是特立獨行的人,大多很快就耗盡了自身的資源滅絕了。
美國學者鄧肯·沃茨(Duncan Watts)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召集了一萬多名少年參與者,給他們一組48首不知名歌曲的清單,他們可以先試聽,再決定要不要下載,然后研究者會觀察他們的下載行為。參與者被分為兩組,A組知道每首歌有多少人下載了,而B組不知道。結果發現,B組的歌曲,從熱門歌曲到冷門歌曲的下載數量平穩下滑。而A組歌曲的下載數相差特別懸殊,排名第一的歌曲下載數是350,而后一半以上歌曲的下載數不到30。
王川認為,這說明公開透明的信息,會讓人們模仿他人的選擇。如果在網絡時代的商業領域,情況就是市場份額會急劇向前幾名傾斜。比如使用谷歌時,98%的人只會點擊前三個搜索結果。如果你的搜索結果排行在前三頁之外,別說肉,連湯都很難喝上了。
在進一步的觀察當中,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當參與者們有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原先最熱門的歌曲變冷門的概率很小,最冷門的歌曲變熱門的概率也很小,但原先排名在中間的歌曲,可能突然變成第一名,也可能一下跌到最后。
王川覺得,這有點可怕。因為這說明,很多行業里出現的一些成功者,很可能是因為人們模仿行為的積累,而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優秀。但成功者可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產品,失敗者也不知道,自己其實并不是因為產品而失敗的,結果就陷入了“失敗-開錯藥方-繼續失敗-繼續用錯藥”的怪圈里跳不出來。
第三個實驗是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早就提出過的“波利亞罐子模型”。是說有一個罐子,里面裝著數目相同的紅色和綠色的球,比如都是50個。你每次隨機拿出一個球,然后再另拿一個和這個球顏色相同的球,把兩個球一起放回罐子里,反復重復這個過程。最終,罐子里兩個球的顏色比例會接近100:0。這個實驗的結論是,最開始誰都很難預測哪個顏色的球會勝出,但勝出者會在早期就能看出來,它一旦領先,形勢就很難反轉。這就好像兩個公司在競爭,當人們很偶然地開始追隨其中一個公司時,一旦形成趨勢,就幾乎很難改變了。
吳軍? 第235封信丨美第奇之城佛羅倫薩(下):藝術和文化
上周我們談了佛羅倫薩之旅的第一部分,今天我們把這個話題談完。
講到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大家就會想到米開朗基羅和大衛像。大衛像原本是市政府交給阿戈斯蒂諾(Agostino)完成的,但是他開工以后,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請市政府另請高明,市政府找過達·芬奇等著名藝術家,但是達·芬奇遲遲不能開工,于是只好再找別人,最終當時只有26歲的米開朗基羅接下了這個任務,并且完成了這個曠世名作。
大衛像原本立于市政廣場。1873年,為保護雕像,大衛像被轉移到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畫廊內,市政廣場那里放了一個高仿的作品,如果不對比真跡,很難看出那是仿品。我在佛羅倫薩看到仿品時,就已經驚嘆不已了,不過等看到真品,馬上就體會到兩者之間的差異了。市政廣場有很多雕塑名作,幾乎每一個在藝術史課程里都會被講到,它們中比較有名的包括:
1. 切利尼的《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級》,這個雕像很有趣的地方在于珀耳修斯前后有兩個面孔,前面的當然是珀耳修斯了,但是切利尼把他自己的面孔雕刻在了背面。關于美杜莎的故事,你可以到網上查找,學習小組“軍機處”也為你準備了一些資料,簡單地講,她就是希臘神話版的李莫愁——為情所困,然后專害男人。
2. 詹波隆那的《強擄薩賓婦女》。這個雕塑實際上是圍繞一個中軸螺旋展開的,曲線的表現堪稱一絕。
圖 1 左《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級》 右《強擄薩賓婦女》
3. 阿曼納蒂的《海神噴泉》。這個雕塑氣勢恢宏,細節表現完美。但是米開朗基羅認為匠氣過重,靈氣不足,浪費了好好的一塊大理石。至于你是否同意他的說法,不妨看了再說。
4. 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科西莫一世騎馬雕像》(詹波隆那),《獅子》(多納泰羅),《友第德與何樂弗尼》(多納泰羅)《海格力斯和凱克斯》(邦迪奈利)。
至于大衛像的原作,要到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去看。這所美術學院規模很小,但是名氣卻很大。在歷史上不僅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瓦薩里等藝術家在那里學習過,但丁,伽利略等其他名流也是它的校友。
直到今天,它依然足以和英國的皇家美院,巴黎美術學院,俄羅斯的列賓美院齊名,共稱“世界四大美院”。除了大衛像,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里還保留了很多米開朗基羅刻廢掉的大理石作品,那些刻了一半的作品水平也很高,但是米開朗基羅依然覺得不完美,就放棄掉了。從那些廢棄掉的作品可以看出,成功的背后實際上有很多看不見的努力。
除了上次介紹的三個景點(阿爾諾河畔的廊橋、圣母百花大教堂、烏菲茲博物館)和今天說的兩個,在佛羅倫薩還有一個必須去的地方是一個外表非常不顯眼的教堂——圣·洛倫佐教堂。 這座教堂從外面看上去真的很破舊,與佛羅倫薩美輪美奐的建筑和藝術相比,很不相稱。但是那里有米開朗基羅最重要的兩組(四座)雕塑—— “晝與夜”(day and night)和“晨與昏”(dust and dawn)。另外,圣·洛倫佐教堂里的拱廊精美豪華,那是布魯內萊斯基的杰作。圣洛倫佐教堂,其實是美第奇家族的“家祠”。
“晝”、“夜”、“晨”、“昏”實際上這是兩位美第奇家族成員墓前的四座雕塑。在歐洲,最有名的人都是葬在教堂里面的(比如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牛頓墓)。其中“晨與昏” 是米開朗基羅為他的贊助人、偉大的洛倫佐精心雕刻的。
這四座雕塑,規模并不大,但是藝術成就較高,不僅因為它們做到了和真人一樣栩栩如生,更關鍵的是每一尊都有羅丹的作品《思想者》那般的神態,它們合在一起讓你體驗到生命的不同階段,生與死的哲學,可以講是更早的,用大理石雕塑的“思想者”。
佛羅倫薩的主要景點在河的北邊,而且比較集中,步行都能到達。最好的玩法就是邊走邊玩邊吃邊逛。佛羅倫薩街頭的小吃很不錯,喜歡吃甜食的朋友可以嘗嘗它的冰淇淋,做得很好,而且可選擇的口味很多。
阿爾諾河上的古橋(也就是廊橋)必須要走一走,那座橋的原橋可以追溯回但丁的時期,距離今天有800年左右了。橋上兩側是大小商鋪,中間是人行道。二戰期間阿爾諾河上的橋梁都被盟軍給炸了,因此今天你看到的都是后來重修的復制品。不過穿過廊橋,依然能體驗到幾個世紀前意大利的風情。
穿過廊橋到河的南岸,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美第奇家族后來的宮殿碧提宮(Palazzo Pitti)了。碧提宮最早是一個當地從事紡織的富商所修建,后來被美第奇家族買了去,變成自己的府邸。據當地人講,這是歐洲第二大的宮殿,僅次于凡爾賽宮。
碧提宮的主建筑今天是個博物館,里面藏品的數量似乎不亞于烏菲茲博物館,只是后者質量更高。在碧提宮里,不僅有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還有提香等威尼斯畫派的作品,包括他的幾幅名作。碧提宮后面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大花園,轉上一圈要一個小時左右,而且在日落前一個小時就不接待游客了,因此要去看花園需要提前到碧提宮。
佛羅倫薩也是一個購物的好去處,那里品牌店很多,而且價格便宜。但是,千萬不要把時間都花在購物上了。有一位所謂的“名媛”去了那里很多天,什么都不記得了,只記得“名牌超便宜”這幾個字,實在讓人想直接說她沒文化。無論是Prada(普拉達),Gucci(古馳),還是BV(葆蝶家)的包包,世界上哪兒都能買到,但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和文化氛圍只有佛羅倫薩有。
佛羅倫薩有很多漂亮的教堂,但是如果你看多了就會覺得,那不過又是一個教堂而已。在那些教堂中,有不少名人的墓,如果你忌諱拜謁墓地,可以忽略它們。不過在圣十字教堂里有兩個墓地值得“到此一游”,它們是米開朗基羅的和伽利略的,正好在一起。米開朗基羅去世的那年,伽利略剛好出生,因此人們講那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新時代的開始。講究迷信輪回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他們是投胎轉世,但更多的是精神的延續。
伽利略后來當了美第奇家族的家庭教師,并且受到該家族的資助和保護研究科學??梢哉f,沒有美第奇,也就沒有伽里略的成就。從我的介紹你可以看出,文藝復興能夠搞起來,美第奇家族功不可沒。
這個家族有多牛呢?我們看幾個事實,首先,他們家出了四個教皇,兩個法國王后。其中第一位叫凱瑟琳王后,她將美第奇家族的優雅生活方式帶入了當時非常落后的法國宮廷,她教會了法國人社交禮儀,教會他們使用刀叉,烹飪美食和講究時尚,并且寫了本相當于貴族生活指南的書《生活的絕妙論說》。第二位王后就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奶奶。
其次,這個家族替教皇管錢,因此也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而且在長達幾個世紀里,他們影響甚至控制著歐洲。在這個家族中,最牛氣的還是被稱為“豪華者”的洛倫佐?美第奇,他使得佛羅倫薩完全可以和羅馬分庭抗禮。通常情況下,教皇如果對世俗的權力不滿意,世俗的王公貴族會屈從或者謀求和解,而洛倫佐則是直接把教皇給換掉。
在歷史上,大家熟知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其實遠不能和美第奇家族相比,因為前者除了錢(和幾個酒莊),什么遺產都沒有留下,而且到今天,他們連錢也剩不下多少了,而美第奇家族則不同,他們開創了近代。
談完了美第奇,最后請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為后世(包括自己的子孫)留下什么?
王煜全 前哨小議|關于腦機接口相關問題的補充
今天根據用戶的留言再作補充。
主題一:所謂大腦的信號是什么?這些信號是如何被采集的?
這類問題是理解技術本身的基礎和入口,很高興大家問到了這個點,說明你們是踏實的技術派。所謂大腦的信號,一般意義上講,就是指神經細胞活動時表現出的電信號,即各種帶電離子穿越細胞膜的進進出出,和細胞膜兩邊電位差的起起伏伏。如果我們將一根電極(不銹鋼或鎢材料的金屬絲)插入大腦,電極附近神經細胞的膜電位變化就會被檢測出來。這跟基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生物電路是兩回事。
侵入式接口常用的這種細胞外記錄方法記錄到的信號,其實并非來自單個神經細胞,而是多個神經元信號的混合,只不過由離電極最近的神經細胞主導,而且信號的精度也取決于電極的尺寸。濾波得到的場電位信號,更是大范圍細胞群體活動的體現,其中也包含著有用的信息。侵入式接口通常使用含有幾百根電極的電極陣列,同時記錄數百處神經細胞的活動。大腦的表面被大腦皮層覆蓋,其正是大部分感覺、運動和高級認知功能發生的場所,腦深層核團主要參與情緒、進食等活動。采集皮層和深層的電極都存有,采用哪種取決于應用目的。
電極陣列植入會引起免疫反應和膠質細胞對電極的包裹,長期植入存在細胞死亡和信號丟失的問題,因此新材料新植入方法正是目前科研的重要方向。無線信號傳輸和無線供電是多方正在積極解決的問題。除了電信號,通過近紅外光成像、核磁共振等間接測量神經活動的腦機接口也存在,比如Facebook Building8想要研制的打字接口預計會基于近紅外光成像。
主題二:除了讀取,反向的控制、寫入呢?
所謂反向的控制、寫入,就是刺激型接口要實現的目標。這一部分音頻沒有提及,文稿的后半部分有介紹。寫入相對于讀取要難很多,但如果能夠實現,將極大提升我們與大腦交互的深度,這就如同我們與基因間的故事。我們很早就有了對基因序列讀取的能力,但直到最近才有了較好的基因編輯技術,而這項技術之所以如此火爆,正是因為它讓我們有了寫入遺傳信息的能力,極大地提升了我們與基因信息交互的深度。 大腦對神經信息的編碼,大致有兩個層面,一是單個神經細胞放電的時頻特性,二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寫入的實現之所以難,就是由于我們距真正了解大腦信息編碼的原理還很遙遠。目前有非常初級的觸覺重建的接口,僅能讓患者分辨哪根手指受到觸碰,但溫度、疼痛、物體質地等信息還遠遠無法重建。“控制思考”這樣的復雜功能更是遙遠。
主題三:腦洞大開的各種應用
中短期,腦機接口是否可以實現某種應用,取決于精度要求,和相應腦功能的復雜程度。游戲控制、遠程開關、無人機飛行等可以分解為簡單的二選一操作的應用,利用非侵入的腦電圖采集就可以完成,可以關注Neurable公司。癲癇的腦電活動表現相對簡單,利用腦深部刺激治療癲癇也已得到應用(可以復習文稿)。經顱刺激幫助運動員快速提升訓練表現,算是很膚淺的快速學習。操作記憶目前僅在動物上有非常初步的試驗。 提升智商還很遙遠,因為關于智商到底是什么也剛有一點點科研探索。 至于戰斗機遠程操作,可以用手嘛,不過軍事情報領域腦機接口大有可為。
主題四:安全與倫理,意識與永生
開顱實驗確實是不可以隨便進行的。根據接口的類型和應用目的,FDA會明確規定可參與實驗的病患的類型和損傷程度,比如BrainGate的被試者,要求必須是因脊椎損傷、中風、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和運動神經元疾病失去雙手運動能力的人。腦機接口給這些人帶來的生活質量提升必須大于開顱手術帶來的影響。因此真正參與侵入式接口實驗的病人屈指可數。
實現快速打字的Dennis Degray,實現7自由度機械臂運動的Cathy Hutchinson,實現觸覺感知的Nathan Copeland等等,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并致以敬意。理論上在很久很久以后我們有可能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但目前連意識是什么,科學界都只有非常淺的探索。腦機接口也有可能受到黑客、病毒的入侵。但如何將侵害降到最小,是否應該靠意識上傳得到永生,是需要大家共同關心和討論的話題。
主題五:大腦和機器誰適應誰?
這里涉及的問題非常有趣。腦機接口的順利運轉,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機器學習的程序在飛快運行,人類的大腦也在進行快速的適應,甚至有學者認為,“人腦學習”在其中的貢獻更巨大。其實廣義上講,你學開車,學拉琴的過程,也是你的大腦在適應和學習操縱一個原本不屬于你肢體的外界設備 。機器智能和人腦智能在此合作愉快。如果實戰的時候和訓練腦機接口的時候你想象不一樣的指令,腦機接口就被你“騙”了。
主題六:如何參與到這個技術中?
腦機接口硬件的開發和植入是有一定的門檻的,但信號處理的算法開發是大家可以積極參與的,尤其是在今天這個人工智能開源且被廣泛應用的時代。不管你身處金融、IT還是生物領域,只要你接觸過機器學習,也許未來都可以為腦機接口發展貢獻力量。而腦機接口更多應用場景的拓展,則是人人可以參與,并且需要各行業的人集思廣益的。腦機接口的研發者隊伍中,不乏華人團隊。技術是無國界的,阻礙技術惠民的從來都是政治和經濟因素。
王煜全,前沿偵察第355天。倒數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