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趣味,大概是在不能區分玩具和實用品的時候。長大了,人就無趣許多了,處處講求經濟實用。
都說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與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相似。我看來,都是懵懵懂懂不知自己為何物,取丑想要博得他人關注的人。松子一個又一個地找個男人做依靠;而以損友和父親為支撐,葉藏的生命過得漂流如一浮萍,無意識游走在世間最終進入了惡水再無法清白。
很多評論說,松子很積極地生活,但是生活卻給她種種打擊。的確,生活中意外很多,但我想,更多的是自己沒有底線造成的吧。隨隨便便地認下錯誤,對于教務長的無理要求也不假思索地執行……整個生命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底線價值?這是她人生的悲劇原因吧。當然,她勇敢追求愛,確實是大多數人所不能有的,就這一點,便值得尊敬。
《人間失格》在我看來應是一本懺悔錄,卻仍有莫名其妙的倔強,怪罪于性格,好似性格與他是兩個家伙,仍有不愿承認的自己。都是他人,那些人填充了自己的一生。不過,在推卸責任上,世人都一樣,我也不會例外。
“我的不幸乃是一個缺乏拒絕能力的人的不幸。我時常陷入一種恐懼之中,以為如果別人勸我干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絕的話,就會在對方的心靈和自己的心靈中剜開一道永遠無法修復的裂痕。”把自己一切地過失,推給不會拒絕這樣的性格。沒有底線,不懂拒絕;不,是不懂拒絕呢,還是不愿拒絕呢?亦或是不敢拒絕,是在害怕什么呢?
“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真是可恥,但敏感心,誰人沒有呢。
想起在《菊與刀》中的描述,似乎二十世紀初的那些日本人,真把自己生命當作廉價而隨時可以拋棄的事物。自己的生命,可以任其墮落。但又如此活得小心翼翼。
“無論家里人對我說什么,我都從不還嘴頂撞。他們寥寥數語的責備,在我看來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使我近乎瘋狂,哪里還談得上以理相爭呢?”畏懼,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葉藏因此成了一個討人喜歡的乖小孩,也因此當遇見那個損友掘木之后,最終成了一個遭人厭棄的混蛋。可是,他為什么自己沒有得以堅持的價值觀呢?
“不合法,對我來說有點好玩。說得明白點,這讓我心情大好。世界上所謂的合法,反而都是可怕的。”人人都有的少年叛逆心,但他的叛逆卻沒有道德繩索維系。玩世不恭,也許是因為家境太好,權貴背景,沒有什么迫于生計的正向追求之欲?
明明知道錯誤還要去犯,我想他是否想過認真對待自己。或者,“珍惜自己”只是在生命里一閃而過?
“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并一起自我作踐——倘若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地真面目,那我和掘木的關系無疑正好屬于‘朋友’的范疇。”通常所言,我們嫉妒的對象,不是某些偉人,而是身邊的朋友。
這種廉價的社交,不如獨處。
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死亡,真是懦夫!既然死過了,為什么不把自己看作新生?為什么不努力拋棄曾經?其實,他的罪,驕傲,懶惰,淫欲,貪婪,七宗罪至少占了四條。形成了他無法改變的人性之惡,命運之輪從此拐入無法挽回之方向。
“無論是訴諸父親還是母親,也不管訴諸警察,或是政府,最終難道不是照樣被那些深諳世故之人的強詞奪理擊敗了嗎?”這句話倒真讓人心酸,確實,雄辯的人就好像得了真理,能顛倒黑白。而大多數人,事不關己,又何必認真地多管閑事呢?“所以我依舊對真實的事情一言不發,默默忍耐著除了繼續扮演滑稽逗笑角色之外已經別無選擇。”從幼年,便開始了萬事漠然的態度,漠然,自然就不用去區分好壞善惡。
漠然的臉常常用小丑掩飾,這到底是對世界心有計較還是沒有呢?
“相互欺騙,卻又令人驚奇地不受到任何傷害,甚至于就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不加掩飾從而顯得清冽、豁達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類生活中比比皆是。”欺騙,這大概是聰明的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了。自以為是的那些所謂真誠的謊言,安慰著生活這個時不時像要崩潰的敏感猛獸。
明明自覺沒有意思,在沒有意思中做著自認為對他人有意思的事。無意義的有意義,取丑來博他人好感喜歡,其實都一樣,誰都逃不過。違反自己,去迎合,大家都很無聊么?
不不,我的那些謊言不是安慰你,是在安慰我自己。所以,當我說謊了,你一眼看破,千萬別一言揭穿。
裝作積極點,正常點不好么?大家一起假裝很不錯的樣子,不好么?
即使到最后,他也不愿將自己坦白,仍要披上一層虛假面紗,好似鏡子灑上點水珠,便就照不清人影了。
“錢一用完,緣分就斷。”有些玩笑話,狀似不經意地說,大概是因為已經先有十分認真地記在了心頭。
這種玩笑話,很多人都迷信一般地重視,太宰治也不例外。只是不知道他最后的被迫自殺,有幾分玩笑,有幾分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