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也是一種能力,也需要技巧。通過《親密關系》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一種理性的角度來看待“親密關系”,希望這些理論會對當我們處在親密關系時有所幫助。
這本書最重要的一條主線,即“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這段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密關系一點都不浪漫,但正是這種理性,可以幫助親密關系變得幸福、長久。
一、親密關系和泛泛之交,到底有哪些不同?
在這本書里,作者總結了親密關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以下六個標準上,有明顯區別:
1. 了解程度。親密的伴侶之間有著廣泛而且私密的了解,他們知道對方的經歷,愛好,情緒和愿望。
2. 相互依賴程度。是指兩個人之間相互需要和彼此影響的程度。這個 “程度” 怎么衡量呢?要看是不是足夠頻繁,足夠強烈,足夠多樣化,足夠持久,越是這樣,越親密。
3. 關心程度。 你關心對方的心情和身體。例如,如果對方感冒發燒或是做手術,他有痛苦,你也感同身受。
4. 信任。親密的伴侶,認為對方不會沒有理由地傷害自己,這種安全感會加強親密關系。但是,如果發生了傷害,人們就會變得警惕,降低開放程度和依賴性。
5. 相互性。兩個人會自稱 “我們” ,而不是 “我” 或者是 “他” 。稱呼的改變說明兩個人進入了新的階段,雙方都認同了這段親密關系。
6. 忠誠度。是指一個人想要長期保持親密關系的意愿,有了這種意愿,一個人就舍得去投入大量的精力或金錢,不計較短期的得失。
二、 我們最有可能和什么樣的人建立親密關系?
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涉及兩個關鍵詞,一是“吸引”,二是吸引力的總和,即“適配價值”。
1. “吸引” 是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也是長期維持親密關系的關鍵。
作者認為,吸引力的本質是人際交往中的“回報” ;我們被一個人吸引,是因為他能給我們提供 “回報”或者叫做“好處” 。
“回報” 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回報,在和別人互動的時候,能看得見的、讓我們感到愉悅的東西,比如,對方出眾的外貌和身材,得體的言談舉止,突出的個人能力,較好的經濟條件或是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建議,對我們表示出強烈的興趣等等。
還有一種是間接的回報, 是我們通常都沒有意識到的,比如說,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喜歡和我們互補的人。喜歡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還有在地理上和我們特別接近的人。
可以總結為“相似性”、 “互補性”和“地理上接近性”,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吸引力。
2. “適配價值” 是一個人身上所有吸引力的總和,包括他的年齡、外貌、性格、學歷、工作和財富等等。
在尋找伴侶的時候,我們會給對方的各項條件打分;別人也在給我們打分,最后各自掂量一下總分。這個配對的過程至少有這么三種情況:
第一種,“勢均力敵”,人們通常會選擇適配價值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作為伴侶;這樣的關系也傾向于穩定。
第二種,只要總的適配價值相等,具體每項得分多少,是次要的。比如,在美國,長得最丑的男人,如果想和長得最英俊的男人,獲得同樣數量的約會邀請,需要多賺186000美元。
第三種,男人和女人對于一些吸引力的評價不同。比如,男人喜歡年輕、漂亮的女人。相比之下,女人更喜歡有能力、有資源,能為她和子女提供保護的男人。同時研究發現,一個女人越聰明,她對男性財富和地位的要求就越少。
三、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決定一段關系能否幸福、持久?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書中介紹了“社會交換理論”,是從經濟的視角來看待親密關系。這種理論認為: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種交換關系,我們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 去獲得最大的“回報”,只有當兩個人都能從一段關系當中,獲得足夠的“利潤”,這樣的關系才能夠持續。
這個理論中有三個關鍵概念,也是影響一段親密關系是否幸福、穩定的三個影響因子。
1. 結果=回報-付出。如果這個結果是正的,說明在這段關系當中,你賺了。如果結果是負的,那你就虧了。
2. 期望值,即你對這段親密關系中應得收獲的結果的預期。期望值和結果的比較,決定了我們在一段關系中是否感到幸福、滿足。如果一段關系的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會感到幸福、滿足;反之,不幸福、不滿足。
3. 替代選項,即其他更好的選擇。替代選項和現在這段關系結果的比較,決定了我們是否要繼續一段關系。如果替代選項超過現在的結果,我們傾向于離開;如果替代選項不及現在的結果,我們傾向于留下。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對現在的關系感到非常滿意,那我們就會很知足,不太會去留意其他的替代選項,從而有更大的可能留在這段關系中。
四、如何化解沖突,維持親密關系?
隨著兩個人交往的深入,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才能盡量化解這些沖突呢?書中給出了以下三種策略。
1. 降低預期。例如,經常檢查一下自己對婚姻的預期,盡量謹慎、合理一些,有所保留,不要把預期定得太高。因為對婚姻期望越高的人,結婚之后,失望越大。
2. 保持冷靜。因為一件 “壞事” 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一件 “好事” 的影響力。一次激烈爭吵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傷害親密關系。作者提到一種做法是 “及時叫停” 。
你可以說,“親愛的,我現在非常生氣,所以說話很直接,給我10分鐘冷靜一下。” 這時候,你可以做幾個又慢又長的深呼吸,或是出門溜達一會。
3. 有效溝通。書中提到了兩個技巧, “轉述” 和 “XYZ 表述法” 。
“轉述” 是指在交流、討論、爭吵的時候,等對方把話說完,我們再用自己的話,把他的意思重復一遍。
“XYZ 表述法” 是指我們可以這樣和對方說話, “當你在Y情境下做X這件事的時候 ,我感到Z” 。比如“當你剛剛在電話中生氣時掛了電話,我感到難過。”
金句:
1. “吸引”這件事,不是說第一次把對方吸引住了,就能一勞永逸,它需要經常更新維護。
2. 在婚戀市場上,沒有所謂的 “木桶效應” ,即便對方看到了你最短的那塊木板,沒關系,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你所有木板加起來的長度。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揚長避短,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3.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種交換關系,我們都希望用最小的 “付出” 去獲得最大的 “回報” ,只有當兩個人都能從一段關系當中,獲得足夠的 “利潤” ,這樣的關系才能夠持續。
4.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 “XYZ 表述法” ,即我們可以這樣和對方說話, “當你在Y情境下做X這件事的時候 ,我感到Z” 。
5. 彼此忠誠的伴侶,會更愿意為對方做出自我犧牲。他們的行為看似不符合社會交換理論。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這種忠誠也是兩個人在經歷了激烈沖突和自我懷疑 之后,逐漸確立的。當我們和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從完全陌生、到熟悉、到確立親密關系,最后培養出高度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更為理性 “社會交換理論” 可以幫助我們循序漸進地培養伴侶之間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