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為國飲,以茶養生,首次需要科學和正確飲茶。一般要根據年齡、性別、體質、工作性質、生活環境以及季節有所選擇、多茶類、多品賞各種茶。
01.因人因時選擇茶葉
茶不在貴,適合就好。不同人的體質、生理狀況和生活習慣都有差別,飲茶后的感受和生理反應也相去甚遠。有的人喝綠茶睡不著覺,有的人不喝茶睡不著;有的人喝烏龍茶胃睡不著,有的人卻沒事……因此,選擇茶葉必須因人而異。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而茶葉經過不同的制作工藝也有涼性及溫性之分,所以體質各異飲茶也有講究,燥熱體質的人,應喝涼性茶,虛寒體質者,應喝溫性茶。一般而言,綠茶和輕發酵烏龍茶屬于涼性茶;重發酵茶如大紅袍屬于中性茶,而紅茶、普洱茶屬于溫性茶。
有抽煙喝酒習慣,容易上火、熱氣及體形較胖的人(即燥熱體質者),應喝涼性茶;脾胃虛寒,平時吃點苦瓜、西瓜就感覺腹脹不舒服的人或體質較虛弱者(即虛寒體質者),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老年人適合飲用紅茶及普洱茶。
另外,氣候和季節也是我們選擇茶葉的依據。一般而言,四季飲茶各有不同。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烏龍茶),冬飲紅茶。
02.合理的飲茶用量
喝茶并不是“多多益善”,而須適量。飲茶過量,尤其是過度飲濃茶,對健康非常不利。因為茶中的生物堿將使中樞神經過于興奮,心跳加快,增加心、腎負擔,晚上還會影響睡眠。尤其有高血壓、胃病、貧血、心臟病等的人,更是不宜喝濃茶。
成年人每天飲茶的量以每天泡飲干茶5~15g為宜,用水總量可控制在400~1500ml。運動量大、消耗多、進食量大或是以肉類為主食的人,每天飲茶可多些。對長期生活在缺少蔬菜、瓜果的海島、高山、邊疆等地區的人,飲茶數量也可多一些,這樣可以補充維生素等攝入的不足。而對那些身體虛弱或患有神經衰弱、缺鐵性貧血、心動過速等疾病的人,一般應少飲甚至不飲茶。
03.合理的飲茶溫度
一般情況下飲茶提倡熱飲或溫飲,避免燙飲和冷飲。跟平時喝湯飲水一樣,過高的水溫不但燙傷口腔、咽喉及食管黏膜,長期的高溫刺激還是導致口腔和食管腫瘤的一個誘因。飲茶的溫度最好不要超過70度,以50度左右最為適宜。
對于老年人及脾胃虛寒者,應當忌飲冷茶。茶葉本身性偏寒,加上冷飲其寒性得以加強,對脾胃虛寒者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老人及脾胃虛寒者可以喝些性溫的茶類,如紅茶、普洱茶等。
04.不宜飲茶的人群
有些疾病患者或者處于特殊生理期的人不適合飲茶。神經衰弱患者不要在臨睡前飲茶,茶葉含有的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臨睡前喝茶有礙入眠。
脾胃虛寒者不要飲濃茶,尤其是綠茶。因為綠茶性偏寒,并且濃茶中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都較高,對腸胃的刺激較強,這些對脾胃虛寒者均不利。
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飲茶。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很容易與食物中的鐵發生反應,使鐵變成不利于被人吸收的狀態。這些患者所服用的藥物多為補鐵劑,它們會與茶葉中的多酚類成分發生絡合等反應,從而降低鐵藥劑的療效。
活動性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飲茶,尤其不要空腹飲茶。原因是茶葉中的生物堿能抑制磷酸酯酶的活力,其結果使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增加,胃酸一多就會影響潰瘍面的愈合,加重病情,并產生疼痛等癥狀。
習慣性便秘患者也不宜多飲茶,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收斂性,能減輕腸蠕動,這可能加劇便秘。
處于經期、孕期、產期的婦女最好少飲茶或只飲淡茶。茶葉中的茶多酚與鐵離子會發生絡合反應,使鐵離子失去活性,這會使處于“三期”的婦女易患貧血癥。茶葉中的咖啡因對中樞神經和心血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又會加重婦女的心、腎負擔。孕婦吸收咖啡因的同時,胎兒也隨之被動吸收,而胎兒對咖啡因的代謝速度要比大人慢得多,這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是不利的。婦女在哺乳期不能飲濃茶,首先是濃茶中茶多酚含量較高,一旦被孕婦吸收進入血液后,會使其乳腺分泌減少;其次是濃茶中的咖啡因含量相對較高,被母親吸收后,會通過哺乳進入嬰兒體內,使嬰兒興奮過度或者發生腸痙攣。婦女經期也不要飲濃茶,茶葉中咖啡因對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的刺激作用,會使經期基礎代謝增高,引起痛經、經血過多或經期延長等。
05.禁茶或服藥期的飲茶問題
從中醫的角度看,茶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它所含的黃嘌呤類、多酚類、茶氨酸類等成分,都具有藥理功能,它們也可以與體內同時存在的其他藥物或元素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在服用中藥、含有金屬離子的藥物,特別是補鐵藥物、抗生素類、抗菌類藥物、助消化酶藥物、解熱鎮痛藥、制酸劑、抗通風藥、鎮靜安神類藥物等藥物時,應禁茶或避開飲茶時間。
06.一般不喝隔夜茶(因時因茶而論)
從營養衛生的角度來說,茶湯暴露在空氣中,易滋生腐敗性微生物,使茶湯發餿變質。另外, 隔夜茶時間放久,茶湯里的茶多酚、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易氧化減少。一般情況下隨泡隨飲為好。
07.進餐時不大量飲茶
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并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和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應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類制品時不要同時飲茶。茶葉中的茶堿和單寧酸會和奶類制品中的鈣元素結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鈣鹽,并排出體外,使奶類制品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
08.飯后不宜立即飲茶
飯后飲茶會降低鐵元素的吸收,還有若食物富含磷鈣元素,會和茶中的草酸根離子結合,不易排出體外,容易得結石癥。最好但飯后半小時再飲用茶,可助于消化。
09.空腹飲茶,注意茶醉
空腹飲茶,注意茶醉。空腹飲茶會沖淡胃液,減少胃液的分泌。茶湯呈弱酸性PH在5-6之間,胃液的酸度比茶湯強大,其中有些堿性物質,因中和而降低。茶性寒,冷脾胃,會引起心悸、心煩、眼花、發抖現象,俗稱茶醉。解茶醉之方法卻又極為簡單,可以立吃些甜食,或多喝些開水,茶醉的現象就會漸漸消退。為了避免出現茶醉,可以邊喝茶邊吃一點含糖食品,比如:棗子、橄欖、花生、小甜點等。這些東西,有咸,有甜,既可補充鈉離子,又能增加血糖,這樣就少有茶醉的現象發生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10.酒后飲茶傷身
飲酒后,酒中乙醇通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臟中轉化為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后飲茶,茶中的茶堿可迅速對腎起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地進入腎臟。乙醛對腎有較大刺激作用,所以會影響腎功能,經常酒后喝濃茶的人易發生腎病。不僅如此,酒中的乙醇對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兩者合而為一,更增強了對心臟的刺激,所以心臟病患者酒后喝茶危害更大。可第二天飲茶幫助體內酒精的代謝!
知識分享,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傳播健康正確的飲茶方式,倡導“悠哉”慢生活!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贊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