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為啥你總是不能堅持》的聽后感

聽永澄老師這個講座前,我對習慣的看法是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同樣的事情,沒有思考這個習慣是否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弊,但是習慣卻沒有堅持下來,很多時候是三分鐘熱度,在過程中有惰性,沒有很好的自律性,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和獎勵機制。

老師對習慣的定義是關于我們的個人成長,個人成長是我們價值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自我管理,習慣養成是投入少,產出多的方法。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道術器來形容,道是事情的本質,術是解決事情的方法,器是解決事情過程中的工具。如果當初養成了一個習慣會讓現在的你變得更加優秀,那是個什么習慣呢?我當時腦海里的想法是讀書。讀書會讓我看問題的視野變得寬闊,會讓我的修養進一步提升,但是,為什么明明這么重要,卻不能養成這個習慣呢?我的回答是堅持不下去,惰性讓我變得更加懶散。而這僅僅是表層上的問題。老師用了本質導向來分析,透過事情看本質,用了本質模型-TMBRT模型,這個模型能夠找到我們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解決我們一系列的問題。

在動機中可以找到習慣不能堅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堅持有壓力,意義不明確,方向不穩定,難度有點大。在動機這里的原因我可以從自身的例子上體現出來,例如每天堅持寫日記,但是不知道寫日記的意義何在,也不知道寫日記主要是寫什么內容,就簡單的描述下當天發生的事情,由于可有可無,自己不怎么感興趣,所以寫日記這事斷斷續續,沒有堅持下來。

在觸發器可以找到習慣不能堅持下去的根本原因:沒有觸發器,觸發器凌亂,觸發器無效。這個我不是很好的理解,也希望老師能夠幫我指導下。

在行為可以找到習慣不能堅持下去的根本原因:計劃不漸進,規律未掌握,風險不防范。在行為這里也可以舉個例子,例如我是籃球的愛好者,我是從初一就開始打籃球,但是對籃球的訓練沒有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有空就去籃球場投投籃,沒有練好基本功,導致我的籃球技術處于停滯不前??梢哉f是對籃球的規律沒有摸透,沒有設定針對某方面提升的計劃。

在獎勵可以找到習慣不能堅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反饋不及時,被獎勵所傷。被獎勵所傷,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時候在寫作業,媽媽為了讓我完成作業,總會跟我說,如果完成作業,就給你糖吃。所以小時候的作業很快就完成。小時候基本是出于這個目的去完成事情。小時候畢竟還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算是可以理解的。長大后,常常設立了不合理的獎勵,讓我忽略了對事情本質的探索,例如拿大學考試這件事情來說,考試是對你整個課程知識的回顧和總結,而我對考試的看法是臨時抱佛腳,一般找學長學姐拿往年的試卷,然后自己背背,基本就過了,考試過后基本就陷入懶散狀態了,這是因為考試前設立的獎勵有關,考試前自己對心里的自己說,考完試,好好墮落去??纪暝?,我基本是墮落半個月乃至更長。

在我看來,按時交作業可以算是小小的習慣了,在這里跟老師說聲抱歉。由于我的工作是野外勘察,經常晚上回來很累,然后小我就在作祟,小我逐漸增強,導致我的作業一拖再拖,但是老師說過了,書寫自己的感受是你以后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成長最好的說明,也是你自己的財富。習慣,是個人成長和個人價值積累的體現,而不是所謂的束縛自己的天性。

用作品聲音說話。慢慢來,持續做,與幸福進化俱樂部,永澄老師共同成長。

最后附上TMBRT模型的插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