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上《鄉愁》
夏海芹
晚陽把我的身影拉長,投影在走廊的墻壁上,我扭頭看了一眼,心里的溫暖又添了一分。一會兒,我要講《鄉愁》。
對于這首詩,孩子們總認為太簡單了,88個字,每一個字都認識,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四個小節,一眼就能看穿,何用老師多講?
上課鈴響了,我能不能在40分鐘里讓他們獲得不一樣的認知,我隱隱地擔憂著。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鄉愁》。這首詩余光中先生只用20分鐘就創作完成了……”我一句話導入詩歌。接著,聽讀詩歌。先介紹為我們讀詩的劉春華老師——
劉春華老師介紹:(屏顯)
劉春華,新中國第一代播音藝術家夏青、葛蘭的親傳弟子,全國朗誦認證高級教師,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新聞聯播》《新聞和報紙摘要》《九州巡禮》等節目播出過自己的作品。首屆巔峰誦讀全國總決賽評委,首屆葛蘭誦讀全國總決賽評委,夏青杯朗誦大賽指定評委。劉老師是獲嘉縣播音朗誦方面的領軍人物。
我打開播放器,劉老師低沉深情的聲音在教室緩緩響起,她的聲音太有魅力,一下就把人吸引了過去。誦讀結束,孩子們的表情凝重起來,他們被震撼住了。
有觸動有感動,這正是我期待的效果。
“如此深情的《鄉愁》,余光中先生把它歸入“淺易之作”……”再與孩子們的目光撞上,分明能看到更閃亮的光來。
先學一點意象。“作者擷取了哪些意象?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這個問題不算難,第二問估計得有幾個來回。郭松寒站了起來,“郵票是我和母親分別,船票是我和新娘分別,墳墓是我和母親分別,海峽是臺灣和大陸分別”。
“第四小節,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我是臺灣嗎?”我追問。
“是我和大陸分別”。
“我是什么身份?”我再追問。
“我是游子,是游子和大陸分別!”
接下來拋出去的,是我早就準備好的問題,“大家看,第一小節和第三小節都是寫母子分離,是不是重復了?”
當然是不重復的,我得讓他們自己說出,第一小節是小時候與母親生離,第三小節是成年后與母親死別。再長的生離也有相見的一天,可是死別就是永遠不能再相見了。
這時候,引入助讀資料。(屏顯)
這是生他養他的母親,這是戰亂時帶他逃亡的母親,這是從上海到香港,到昆明,到重慶,到臺灣,從沒放棄對兒子教育的母親。1958年7月4日,余母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三歲。
對于早逝的母親,余光中懷著永恒的哀思。
通過比較,第三小節更痛徹心扉,讀的情感也應該更濃郁了。再讀第三小節!這次讀的是韓鐘濤,我第一次發現,他的聲音是很好聽的。他很努力地讀著,可是那種悲哀的感覺讀得還是不夠。
很努力也讀不出悲哀來,那是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還少,這也是一種幸福。我在心里默默想到。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音放在意象上齊讀一遍。
講一點詞語吧。好的詩文就像一片沼澤,隨便一鏟挖下去,就會有汩汩清泉涌出。
先講最不起眼的數量詞:一枚,一張,一方,一灣。
最簡單的地方可能蘊藏最豐富的內涵。
“為什么不說鄉愁是很多枚郵票?而說一枚呢?”
連叫幾個學生,他們紛紛搖頭。“一是最小的數詞,表示小而輕。大家都知道,鄉愁是深而重的,作者選用小而輕的數量詞來寫,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教室里靜悄悄的,孩子們還是面面相覷。
我的預設本就如此。我是當成設問句來問的,只不過想引起一點思考。
這是反襯,看似輕描淡寫的用詞,恰恰是為了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把重音放在數量詞上朗讀體會。
然后說疊詞。
分兩步走。第一步比較。
詩歌最講究語言凝練,把疊詞刪一個,比較有何不同?
鄉愁是一枚小的郵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的船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的墳墓—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的海峽—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詞語重疊,情感也跟著重疊起來,這層層疊疊的疊詞,詩歌的情致更深了,鄉愁也更濃了。
第二步,聲調。
四組疊詞都是第三聲,為什么要選用第三聲的詞語?
“都伸出手來,我們來做做三聲的手勢,一起讀,重音放在疊詞上。”
孩子們滿臉興奮地伸出手,先上后下,鄉愁的百轉千回就在這先抑后揚回環曲折的疊詞中表現出來了。
還要說時間詞。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四個詞語寫盡一生的鄉愁。加上時間詞再讀: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離下課還有十分鐘,說一點詩歌的結構吧。
“一首《鄉愁》,婦孺皆知。余光中先生因之被稱為“鄉愁詩人”。這應該和詩歌結構密切相關。你能讀出詩歌結構中的哪些特點呢?”
詩歌每一小節里都有很多重復或接近的詩句,使得詩歌朗朗上口。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有一句與眾不同: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以不同的形式又回到了第三小節。
這一里一外的距離有多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此,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
“帶著情感,聲音低沉,一字一頓地讀,來,我們讀讀試試!”
最后,認識作者。(屏顯)
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梁實秋先生曾贊譽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醫院去世,終年89歲。
下課鈴聲在耳畔響起了,我望著一張張生動燦爛的面孔,視線有點模糊。
“詩雖淺,情卻深。余光中先生用20分鐘創作這首詩,卻用整整20年來醞釀這首詩。先生已去,《鄉愁》永在。“夏青杯”朗誦比賽優秀選手,來自獲嘉賽區的胡江濤先生,也錄制了這首詩,讓我們跟隨他的聲音,再次走進《鄉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