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彭增軍對于新聞業當今面臨的困境及其出路的看法。
1、新聞業的困境是什么?當下,新聞業的收入不足、新聞業的存在被互聯網公司占領紅海、新聞職業人員失去信仰、新聞的內在標準新聞專業主義被質疑、后真相等問題,都是新聞業的困境。
2、為什么新聞業會面臨如此困境?作者認為,這是新聞專業性的缺失和互聯網的沖擊共同造就的成果,而新聞專業性的缺失是根本原因。新聞專業性的缺失即是指新聞未能實現其公共性的職責,而被受眾、記者背叛。如果新聞僅僅是“新近發生的事件”,那么互聯網的信息幾乎都是新聞,而民主社會需要的新聞業,是有立場有擔當的新聞業,能夠告訴人們與他最相關的、最需要的信息,能夠整合一個社會。
(我認為新聞業應該分幾種,一種用于整合社會,一種用于服務百姓,這兩種本身就有些矛盾,因為統治階級的意志與百姓不同,當然可以竭力達到兩者統一,但勢必兩邊不討好。為何不干脆立場分明,將政治新聞與日常新聞分隔開,將互聯網作為民意發表的陣地,聯通兩者?)
3、那如何救贖新聞業?
為了應對前兩種困境,現有的出路是改革,比如媒介融合和創新盈利模式,但內容仍然為王。而媒介融合往往也不成功,作者認為,這是缺乏創新,機械轉型的原因。創新是指思維、體制、方法上的全面創新,以使新聞業適應當下的媒體環境:互聯網、專業性、商業性、政治性。思維上:應具有互聯網思維、有主動性、摒棄傳統思維,并有快樂舒適的環境;體制上:應有開放的體制和文化、創新獎勵機制、保持其主體性、團隊協作而非全能記者;方法上:要會創造意義、注重體驗、引領讀者,并針對讀者考慮各種可能性。(所以我覺得很難)
創新盈利模式,作者列舉了當下比較成功的盈利模式,并認為這是新聞業獲得經濟效益的方法。不過,商業性與公共性是相互矛盾的。依靠某一方必然會受其影響。
當下內容的重要性在于粘性與分享性。
新聞人失去信仰,其原因與專業性的缺失息息相關。所以后幾個困境可以一起討論。作者認為,新聞業應有責任與擔當。責任即公共性(其專業性):追求真相,監督權力,提供論壇,教育人民(最后一個我根據最后一章的內容加的),擔當即行動,堅持其專業性,實現上述責任。同時面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討論,作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客觀)是一種方法,而非目的。應靈活看待并堅持新聞專業主義。
總之,作者認為,面對新聞業的諸多困境,首先應堅持其公共性,其次通過創新的方式,使新聞業得到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