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冒出的32萬班章王古樹讓全國茶粉為之震驚。茶葉生產發展到今天,噱頭似乎耗盡,唯有古樹這一概念讓茶商們興奮不已。至于什么是古樹茶農茶商們說不清,但古樹茶價格倒是清清楚楚。在當今茶葉市場,古樹里似乎有掘不完的金。
古樹有何優勢?市場上大致是如下認同的: ①古茶樹根系較深,茶樹吸收礦物質與無機鹽、水份較多,無需施肥所以是環保綠色茶葉。②古樹茶是茶山原住民,早已適應了當地生態,有抵抗病蟲及逆境(抗干旱、低溫等)的能力,故而不用施藥,污染少。③古茶樹根部深入土壤,更利于吸收深層土壤的營養,相對而言茶葉內含物更豐富,耐泡持久,芽葉碩壯。④古樹茶存世量有限,產量稀少。
古茶樹一般是喬木或半喬木的大葉及特大葉種。茶樹是常綠長壽型樹木,樹齡沒有150一300以上也不好意思稱古樹。這種茶樹基本是種子繁殖的實生苗,主根明顯,有明顯的樹冠。在茶樹資源豐富的云南古茶樹占比不會超過5%。市場高高端起的古樹茶是資源稀少而直上云霄的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全是! 現在商家推崇的可是古樹茶里不可言喻的韻味。事實上市場里古樹茶的數量已不能用稀少來形容了,2014年芳村普洱茶檔幾乎家家都在批發古樹茶,顯然這是一種自發的趨利行為。真偽自在人心,古樹茶哪有這么多? 那么古樹茶是不是真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外形壯碩、香氣深沉厚重、口感豐富、苦短甘長? 答案一定是不會趨同的。古樹茶顧名思義是茶樹生長已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末端,小于300年的古樹喬木還屬壯年,其條形壯碩、香氣深沉、滋味豐富、耐泡持久是可以想象與期待的。再往上500,800年就進入衰老朝了,枝條萌發速度放緩,出芽不齊,芽頭瘦弱也就不可避免,這樣的古樹茶未必是大家所追求的臻品?
①從根系深度極致上看,決定古樹深入土壤深度的不是樹齡,而是土壤類型。在土層淺薄的山地,再老的樹怎么徒勞也扎不進巖石,平均300年才能形成1cm土層,所以在相同厚度的土層,300年樹齡與30年樹齡根系最大的區別不在于深度而在于伸展寬度。樹木根系伸展的范圍有其自然屬性即:營養供給是按需分配的,其內在有協調性(多大樹占多大的地),30年的樹齡不會配備300年的根系,反之亦反(根/冠比)。②至于適應環境,作為栽培種的茶樹,抗逆基因早已全套傳遞給了下一代,從遺傳學角度上看(進化論),下一代一定比上一代更具抗逆性。③古樹茶產量稀少,這個說法應沒人反對,可以成立。
那么古樹茶滋味的認同大家又是怎么得來的呢? ①芽頭碩壯這不僅僅是古樹茶的特征,大葉及特大葉灌木型茶在豐產期表現出頂端優勢時,芽葉同樣碩壯。②至于香氣與滋味,我想更多的是因為古樹茶的采摘方式,大多一年只采一季,而且選擇合適的成熟度,這樣葉片營養累積充分,能充分體現本品種的最大特征。這與安化黑茶傳統產區(如高馬、六步溪)固執的采取一年一季的采摘如出一轍。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地域風味,又協調了茶樹的可持續生長,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③至于古茶樹滋味苦短甘長(苦澀味較同品種灌木型不明顯),可能是茶葉生長周期較灌木型長、成熟度較高,茶多糖成份相對含量高。茶多酚 / 茶多糖比降低,甜度相對呈現更多而產生這種判斷。如單從濃強度上判斷,古樹可能還不及壯年的茶園茶,這大概也是國外紅茶基本上采用大葉種栽培茶園茶茶青加工紅茶的緣故。當然采用古樹茶在成本上極不合算,更不可能規模化。在生普概念上還涉及到一個后期轉化的問題,古樹茶后期存放是否會偏于淡薄呢?
進入衰老期的古樹營養自給都困難了(看看32萬班章王古樹那模樣),別說要摘除其營養器官一一葉片。中醫講整體辯證法,從整體上考量得失。其實將此法用在茶樹上也是一樣,人老先老腿,樹的衰弱則先表現在根上。葉與根是源與庫的關系,根部司職吸收水份、無機鹽及礦物質提供給葉片進行光合作用進行生長,而葉片制造的有機物反哺一部分給根莖。如果在本已衰老的古茶樹上不斷地索取葉片,根與葉必會加劇營養爭奪,陷入惡性循環,葉不哺根、根不育葉,更加速衰老,此期的古樹茶會是怎一個滋味豐富了得呢? 這古樹的炒作又會加劇多少古樹名木的死亡呢? 班章32萬古樹看圖便知是奄奄一息的在“茍延殘喘”。茶山原居民不守護古原樹卻在加劇掠奪采摘,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本已是高齡古樹,最需要休養生息,而制造營養的葉片被反復掠奪,樹體也會隨之衰弱,樹根得不到葉片制造的有機物反哺,根先衰退,新根少而短呈簇狀發生,因而吸收無機鹽與礦物質及水(抗旱)的能力減少,來年新枝萌發又會減少,再年復一年,也就沒以后了……
不知有多少人能盲品出兩杯壯年茶與古茶樹之間的區別。古樹茶概念的泛起,除了加速資源財富的分配不均,還加速了那些本已“英雄遲暮”古樹的枯竭!
【訴衷腸令】.班章王
? ? ? ? 茗? 煮? 黨
三十二萬扯荒丘,僧賈又來游。班章盡是王夢,不用你發愁。
茶向上,架高樓,有人收。一輪息鼓,再炒山頭,一片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