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茶之禮自古有之,作用有二:一為“去塵”;二為“醒茶、潤茶”,以喚醒茶質,便于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前者是從清潔衛生的角度而行洗茶之儀,后者則是為更好地品味茶之香氣和滋味而設洗茶之禮。人們在沖泡烏龍茶、黑茶、普洱茶、紅茶等茶時,往往習慣把第一泡茶水倒掉,并稱之為“洗茶”。
孔子《論語·鄉黨》篇中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yi,音‘易’)而餲(ai,音‘愛’,饐與餲同義,都指食物腐敗變味,但餲的程度更重),魚餒(nei,音‘內’,魚腐爛為餒,肉腐爛為敗)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意指烹飪火候失當),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此段文字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思想和審美情趣,其主要內涵有兩層:一是飲食要講衛生,這是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重要措施;二是飲食制作時應講究選料、加工和烹調方法,不可粗制濫造。沏泡茶葉所含有的“洗茶”之程序,正是這種飲食文化在茶飲上的一種表現形式。洗茶一可以去除中茶葉中可能夾雜的灰塵等不利身體健康的雜質,二可以通過“醒茶、潤茶”迅速將茶湯品質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使飲茶人更快、更好地品飲到最佳口味的茶湯。
洗茶之禮源自唐宋,然因各朝制茶方法不同,飲茶習俗有異,洗茶之表現方式亦有所不同。唐宋之時,茶葉加工時是先將鮮葉蒸熟后搗碎,將碎茶制成團茶后再供烹煎飲用,而明代以后,制茶方法發生重大變革,由蒸青團茶變為烘炒制的散茶,茶葉不再蒸熟搗碎,而是整葉烘炒,飲用時不用煎茶,而改用熱水沏泡。相應地,飲茶禮儀及其表現形式都隨之有一定的變化,洗茶亦如是。
唐時洗茶未成為一道專門的程序,洗茶主要表現為烹茶時去掉第一煮時的水沫,以其味不正,影響后面的飲用,陸羽《茶經·五之煮》中有:“第一煮水沸,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飲之則其味不正。”之說。后世則將洗茶單獨列為煎茶的一個重要環節,明代《茶譜》(錢椿年編,顧元慶(1487~1565)刪校)對前朝及當時有關茶之制造和品飲的方法進行了總結。《茶譜·煎茶四要》載:“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污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由此可知,洗茶有兩層含義,一為洗去茶葉上的塵垢,二為洗去茶葉的冷氣。由于茶葉鮮葉從茶樹上采摘下來后需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可以飲用的團、餅茶(唐宋時茶的樣式)或片狀散茶(明以后至今的茶的樣式),其中偶雜有如茶灰、塵埃等物,經注入沸水即倒掉,可迅即去除,這是洗茶的清潔衛生之功效。
洗茶除了有“醒茶”作用外,還有“潤茶”的效果。明代以后,茶葉是整片鮮葉進行炒制(或烘制),烘炒過程中,茶葉被揉捻擠壓變形,這樣制成的茶葉在沏泡時必須先舒展開來,茶汁(即茶葉的有效成份)才能比較容易浸出。洗茶這一過程的加入有利于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由此可見,洗茶的目的除了清潔衛生外,更方便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能更好地品賞茶的香氣、滋味。今天,茶葉加工制作的衛生情況已經有了更大改善,清潔茶葉已不再是洗茶的主要目的,“潤茶、醒茶”才是洗茶最根本的意圖。
洗茶之禮古已有之,并隨著時間變化,其作用和規制也不斷發生變化,而不變的乃是蘊藏於其中的中國茶道之真義、源源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國文化禮儀!
【知識分享,僅供參考。習茶最重要是知茶性,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泡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