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這個詞,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痛苦的畫面。既然這么痛苦,何苦要為難自己呢?其實,如果把堅持的事情變成像刷牙洗臉一樣的習慣,那就沒有那么痛苦了。
我們每天有大部分的行為都是無意識在進行著,大腦喜歡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所以,堅持的方法,就是把它變成習慣。
相信大家都參加過不少21天、30天、100天的挑戰活動,包括我現在給自己設定的這個【日更百天】的挑戰,都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可以建立起某種習慣,進而收獲持續行動的“福利”。那到底要怎么養成習慣呢?
今天看了這本《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把堅持當成一種習慣去養成,這個說法倒是挺吸引我的。剛開始還被這個書名給誤導了,以為是那種勵志的書籍,沒想到,里面竟然是滿滿的方法論,結合這段時間自己堅持寫作的行動來觀看書中的理論,真是感觸良多。
以前也挺認同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也參加過一些活動,但是往往過了21天就堅持不下去了,就好像百米沖刺一樣,卯足了勁沖過終點,然后就會慢慢停止下來。所以,常常給自己冠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帽子。
這是為什么呢?不是說已經養成習慣了嗎?
在看了這本書以后,發現原來習慣和習慣也是不同的,都用一種方式去對待自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根據習慣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行為習慣、身體習慣、思考習慣三種類別。原來那些跑步啊、減肥啊、早起啊都是屬于身體習慣,而這類習慣的養成所需的時間至少是3個月的時間。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減肥容易反彈,跑步容易放棄了。
要養成一個習慣,首先要遵循三點原則,即:一次只養成一個習慣,行動越簡單越好,和不要太在意結果。
很多人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都會有貪多的情況存在,認為反正是不相關的,一起養成不是更好。但是其實,建立習慣也就意味著讓大腦去接受一種新的行為,而在我們已經習慣安逸的情況下,一種新的行為無疑是對現狀的一種破壞。所以我們的意識就會站出來保護原有的情況,拒絕新行為的產生。
在書中,作者將習慣養成的過程比喻成火箭發射的過程。火箭需要擺脫地心引力,養成習慣也需要擺脫“習慣引力”。火箭在升空的最初幾分鐘里是最消耗能量的時候,同樣,習慣養成的最初階段也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
以30天養成的行為習慣為例,一個習慣大概需要分成三個階段,即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階段一:反抗期【第1~7天 】
最開始的7天,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我以前也有這種體驗,要做什么事情,前三天激情滿滿,可是到了第四天熱情減退了就有些堅持不下去了,特別懷念安逸的生活。尤其是以前想建立運動的習慣,一些教程會建議運動3天休息1天,說是為了肌肉休息,可是不休息還好,一休息了就再難提起勁頭。
所以這個階段,作者給出了兩個對策,一個是以嬰兒學步開始,另一個是簡單記錄。
嬰兒學步的原則就是要盡量把行動劃分到很小,細水才能長流,任何打算一口氣吃個胖子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如果剛開始覺得興致滿滿,剛好把精力剩余出來,留給第二天作為動力。
另外還要把行動的過程記錄下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視覺化”,比如說在微博、朋友圈打卡,或者在本子上做記號,總是記錄的過程也要盡量簡單,不要一想到還要記錄而影響了行動的欲望。
之前不是有個詞叫“死磕自己”嗎?我覺得用在這個階段正合適,在習慣養成的初期,沒有別的,就是告訴自己“撐下去”,不過7天而已。
階段二:不穩定期【第8~21天】
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受外界影響的。所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模式就非常重要。我以前是最不喜歡固定的東西的,討厭一成不變的感覺。可是后來發現,固定不變的行為模式對固化習慣非常有幫助。
同時還要設定好意外情況的處理機制以及獎勵措施。這點在我設置【日更百天】計劃的時候就沒有考慮進去,只是想給自己一個挑戰,但是當意外情況出現時,就給行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比如身體不舒服、狀態不好、有臨時狀況等等。前幾天我老公出差,我自己身體狀態又不是很好,好幾次產生了不寫的念頭。還好已經處在第三個階段,否則估計計劃就要夭折了。
階段三:倦怠期【第22~30天】
如果好不容易挺過了21天,那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也正因為內心存在一點小小的慶幸,而接下來的8天將進入一個倦怠期。各種不想堅持,覺得沒意思,想放棄。怪不得之前那些21天養成的習慣說沒就沒了,原來是進入了倦怠期。
這個時候可以算是和“習慣引力”的最后一搏,你想啊,如果是火箭,這個時候馬上就要沖向太空了,前面那么多都忍了,再堅持下吧。
如果厭倦了,就給自己一些新鮮感,變化一下方式,也可以嘗試一下總結或者做一下下個習慣養成的計劃。總之分散下注意力,讓過程更有趣一些。
就像第一個階段一樣,撐下去,勝利就在眼前。
今天是我日更百天計劃的第31天,可以說剛剛親身體驗了這個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雖然之前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習慣養成的理論,但是從行動上卻驗證了這些理論的正確性。
所以不要再靠毅力硬撐了,那無疑是對自己意志力的損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養成習慣,堅持就不會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