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
當我們在寫中國漢字的時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我們只是寫字,把漢字寫清楚,寫得規范,讓人認識就行了,在這個層面上寫字是一種技術;另一種是寫書法,在把字寫清楚、規范的基礎上還要寫得美,讓人能夠欣賞,到了這一層次漢字的書寫就成了“書法”——中國書法藝術。
中國人歷來都重視寫字,很多讀書人都寫得一手好字。好的書寫表現了書寫者的修養,還表示了對觀看者的尊重。所以,寫好字,從實用的起點上說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書法是學習中國文化的人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
寫好字,把字寫清楚、端正,只是最低限度的實用要求;中國的漢字還可以寫得很美,讓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書法。書法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書法就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產生于中國,它書寫的是漢字。因為漢字最初是中國先民描繪記事的創造,所以它天生就有美的素質。唐代藝術史家張懷,這樣給“書法”下定義:“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著名萬物,記往知來,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何幽不貫,何往不經,實可謂事簡而應博。”(《書斷》)。“書”就是“如”,書如其人;“舒”是抒其性情與懷抱;“著”是“著名萬物”,為萬事萬物定義著名;“記”是把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情況、未來的設想都記載下來。書法的功能是非常廣博而又無微不至的,這里面重點談到了書法的實用性的書寫功能,它可以用書面的形式記述、表現乃至管理宏觀與微觀的萬事萬物。所以,書寫要準確、清楚,讓人能認識。書法是要把書寫變成藝術,漢代書法家蔡管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筆論》)書法的基礎是書寫技法,書法的“技進乎道”。書法的“道”,是指書法達到了能夠表現文化觀念、藝術境界的水平。
書寫的技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筆法、字法、章法。學習書法,必先練習筆法,由筆法到字法,由字法到章法。有了書寫的技法基礎,然后還要培養書法的修養,就是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技法是用目和手得到的東西,而修養則要用心,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書法之美是一見可知的,即使一字不識,也會為書法本身的美所吸引。依美學原理,凡是美的事物,都能引起欣賞者愉快的感覺。學一種書體,也要有了這種愉快乃至喜愛的感覺才能用心去學。當然,美是多樣的,在書法作品審美中,奇古與丑怪,秀媚與稚弱,骨勁與枯硬,飄逸與輕浮,嚴整與呆板,渾樸與肥濁,雄強與粗野,開張與散漫,茂密與堆砌,沖和與凋疏,雖然形態相似,但是一美一丑都不相同,如果缺少審美能力,是很難判斷其中的差別的。如果沒有審美能力,雖然臨寫書帖,卻常常抓住丑的一面去學,放棄美的東西,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那就真如古人所說“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我們學習書法,首先要有愛美之心,喜歡美好的事物,喜歡美麗的漢字、美妙的書法。愛美之心不是人皆有之嗎?為什么這里還要特別提出來呢?其實,由于人們審美能力的不同,藝術素養的差異,往往在區別美丑上也有差別。例如有人學書,肥瘦都寫不好看,臨習范本卻又多偏得其丑惡處,這就是缺少愛美之心。有了這種愛美之心,還要提高審美能力,具備了審美能力,反過來還要進一步提高書寫技術,學習書法就是這樣在審美和練習技術反復進行之中前進的。僅僅具有審美能力也就是會欣賞是不夠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心里雖然明白,但手不熟練,這叫“得之于心,而不能應之于手”。
例如我們在臨書時,眼睛盯著范本,揣摩其中的性情體勢,銘刻在心,這是印象。然后用大腦指揮手,把得到的印象通過毫端展現到紙上。手腕熟練的人,筆下提按頓挫、快慢進退無不如意,點畫的曲直長短、粗細疏密無不恰到好處。要想表達奇古的印象,就能寫出奇古的點畫;想要表達秀媚的印象,就能寫出秀媚的點畫。手腕生疏的人則不然。其運筆該快不快,該慢不慢,該提處不提,應頓處不頓,這就叫“不及”。進一步講,在該快的時候又過快,該慢的時候又失于拘滯,提筆處顯得輕飄,頓筆處顯得呆笨,這叫“太過”。心手相乖,形神俱喪。所以我們說,學習書法必須要有熟練的技前面所述要有愛美之心、審美的能力與熟練的技術,這三個方面是學習書法的三個關鍵,缺一不可。其中,愛美之心與審美能力在乎個人的素養,不是通過學習就能獲得的。世間有天賦極高、生而具有愛美審美特征的人,也有博學多聞、游歷廣泛、通過多觀摩而愛美之心與審美能力俱有長進的人。這么說吧,如果不是性情純篤、志行高潔、學識淵博、心地聰穎的人,想要攀登書學高峰超鐵群倫是不可能的。至于熟練的手腕功夫,除了勤于臨摹外,別無他法。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很多事物的運行都有美的軌跡或留下美的痕跡。如流星從天空飛過,燕子從水面飛掠而起,江河流行大地,萬木欣欣向榮,還有天上行云的變幻,地上萬象的運動,都會留下令人欣賞的行跡,這一切都給書法以啟示。書法是一種更抽象、更具有普遍意義的字跡的美。書法,是我們從心中流淌出來的真情真意所留下的筆跡,它其實是我們的心跡。我們欣賞古人的書法,也是在欣賞古人的心跡;我們欣賞一個時代的書法,也是在欣賞那一個時代人的心跡。
漢代蔡管的《筆論》和《九勢》,論述的是書法之美。這兩段文字雖只有三百余字,內涵卻非常豐富,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卓越,其涉及書法之美的來源與生成原理、用筆技法、創作心態、造型規律、書法的力與勢對應關系等等,是中國書法的理論源頭。其中“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一段,說明了書法之美的源泉是自然萬象。
美國學者、作家房龍說,最難寫清楚的事物是音樂,他是說音樂沒有形跡。而中國書法開啟的則是千姿百態的視覺藝術世界。中國書法遵循藝術規律,有嚴謹的法度,同時又具有無限自由創造的空間,既追求形體的美感,又保持其“以形見義”的特點,難怪中外藝術史家稱中國的書法是藝術的極致。
漢字是書法之根
我國的文字起源于什么時候,創始于什么人,古代文獻有一些記載。傳說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萬物,創為太極八卦。《周易·系辭》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到了戰國時候,《茍子》《韓非子》等書中有了倉頜造字的說法。后來傳說中更是說倉頜生有四目,晝夜不休息,上看天文,下看地理,終于造出了字。事實真是這樣嗎?
文字是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產物,事實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明、發展和豐富了漢字。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說得對:“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頜的造的。這倉頜據說有四只眼睛,他看見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字來。文字的作用太偉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頜泄漏了天機,將人教壞了。所以造字的時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了,會爭著去做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種地的人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倉頜造字的傳說,戰國末期才有,那時人并不都相信。如《周易·系辭》里就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我們知道文字在不斷演變著,說是一人獨創是不可能的。《周易·系辭》的話自然要合理得多。”
最早寫字就是畫畫。語言產生以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密切,可是話說出口,可能很快就從人的記憶中消失了,生活中還有各種重要的經驗、事情……總不能都用腦袋來記吧!先民們就對照著世間的事項物畫成圖畫,用這些圖畫做記錄。這些圖畫孕育了最古老的漢字。
我的人心,我們漢字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字,到今天已有六千余年的歷史。關于漢字的起源,流行著“倉頜造字”的傳說。相傳黃帝身邊一史官名叫倉頜,他是一個留心觀察生活的人,據說他比常人多兩只眼睛。一天,他看見地上野獸的蹄印和鳥爪印時,激發了靈感,悟到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的道理,便造起文字來。文獻稱倉頜“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
開始時畫得很復雜,也很逼真,人們一看就知道其中的含義,后來事物越來越多,人們的思維越來越復雜,圖畫難以表述,才便把圖畫抽象簡化成了圖畫符號。后來,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就是從這些抽象的符號中逐漸形成的。我們看江蘇連云港將軍巖上那幅光芒四射的石刻太陽圖,就會驚嘆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古人對照耀萬物的太陽給予了多么深刻精細的表現,但它只是圖畫。而在山東大漢口陶器上有趣的刻畫符號,為我們揭開了第一道文字的神秘面紗。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說:“我認為這是原始的旦字,也是一個會意字,寫成楷書則作'旦'。'
現在一般認為,早期漢字形體與原始圖畫沒有太大的區別,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客觀事物的一定意義,同時具備約定俗成的讀音。
如果說表示太陽的刻畫符號已經以固定的面貌參與了與太陽有關系的其他刻畫符號的構成,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象形符號已經具有了文字重要的屬性——它有了一定的形體,代表了一定的意義。審視這些刻畫符號相互間的關系,我們已經能夠真切察覺到漢字造字的起源了。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來記下他們在戰爭、打獵和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后來,祖先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又逐漸學會了描摹事物的形狀,用圖畫來記事了。他們用結繩的一個扣,表示“十”;畫個月牙兒,表示“月”,后看到山川河流都摹寫下來。所以就像魯迅在《門外文談》中所說的那樣,那時候“寫字就是畫畫”。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文字,是三千多殷城甲骨文年前誕生的甲骨文。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了寫字開始就是畫畫,那么有人不禁要問,如此龐大的漢字體系難道都是畫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到甲骨文時期的漢字就已經不是畫出來的了。甲骨文是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雖然還有十分濃重的象形意味,但許多文字已不是幼稚的象形,而是高低錯落和曲直交叉的線條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很好看的不同形狀的圖案式符號。從象形描畫到甲骨文字出現抽象的線條組合,已經有了很重要的進步。
我們知道,在漢字中“文”和“字”是不同的概念。文是圖畫的意思;字的本義是生育孩子,后來引申指在文的基礎上擎生而來的合體字。《通志·六書略》上說:“象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形聲)、轉注,字也。”表意文字時期是指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綜合使用的時期,后來漢字隨著字形、字義和語音方面的變化出現了假借、形聲字,逐漸發展成為用義符、音符和記號的文字。所以說漢字是兼表音、義的文字,但是總的體系仍屬于表意文字。
中國字在起始的時候是象形的,這種形象化的意境在后來“掌乳浸多”的“字體”里仍然潛存著、暗示著。在字的筆畫里、結構里、章法里,顯示著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動作的關聯。后來從象形到諧聲,形聲相益,更豐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河”等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聞淚淚的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