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體人物中,雖然章北海不是主線上的人物,但卻值得大寫特寫,因為章北海做了最對的選擇,是最不會被破壁的“面壁者”。章北海雖然不是指定的面壁者,但他卻是最合格的面壁者,不僅成功隱瞞了三體人,而且隱瞞了軍隊和組織。在三體碾壓式的科技面前,人類與三體人之間的戰爭注定要失敗。章北海的父親生前曾與“科學邊界”組織的科學家有過多次深入探討,他們曾一次又一次地推演地球的命運,最終相信逃亡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章北海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看到的地球的末日景象應該與楊冬看到的是一致的,但是楊冬選擇了自殺,而章北海選擇擔負責任——為人類文明留下延續的種子。
但是逃亡主義違背人道主義,不被社會允許,而且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逃亡。
那么讓誰逃亡就是個難題,這個難題對三體世界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絕對的專政保證了哪一階層的人享有“逃亡權”,哪一階層的人要毫無怨言地做出犧牲。人類社會雖然不平等,但在生存權上卻要求必須“平等”。
所以章北海不得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堅定的“必勝信念”立足于太空軍,從而尋找合適的機會逃離太陽系。
事實證明,地球文明雖然躲過了三體文明的摧毀,但是沒有躲過歌者文明的摧毀。
其實綜合《三體》三本書全部的劇情,在與三體文明的對抗中,地球人類實際上采取了三個策略:一、被動防御的面壁計劃;二、暗中進行的逃亡計劃;三、主動出擊的階梯計劃。實踐證明:逃亡計劃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出路。
我一直認為《三體III》比《三體II》優秀,但是“末日戰爭”卻是其他任何場面都無法翻越的高潮部分。雖然太陽系的二維化比較經典、壯觀、凄美,但是劉慈欣卻把“末日戰爭”這個大場面描繪到了極致,氣勢宏大、細節具象。這個場面幾乎不用編劇再加工,整個描寫非常可視化,畫面感特別強,而且光是“末日戰爭”這個場面也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尾”這個起伏,水滴的攻擊也很有節奏感。如果能拍成電影,那將是中國電影的最高峰。
《三體》三部曲至少有十部電影的容量。《三體I》故事相對簡單,一部電影就可以講清楚。《三體II》復雜一點,有三部電影的容量。《三體III》就是史詩般的巨著,而且我能感覺出來,劉慈欣后邊都已經急著收場,很多場面都是一筆帶過,如果好好改編,很多細節擴充開來,甚至有六部電影的容量。如果能像《星球大戰》或者《復仇者聯盟》那樣兩年完成一部,那么三體迷們也有二十年的期待和守候。假使2022年,在我40歲時,《三體》第一部電影問世,那么等第十部拍完上映,差不多是我60歲的時候。一想到一個六十歲的老太太還坐在電影院捧著爆米花,喝著可樂,熱切地等著最后一部《三體》電影的開映,我就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朋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