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乙說,當他看了好多外國小說,直到遇到卡夫卡,就停下來了,沒想到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余華說,《安列·卡娜尼娜》是他認為最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他出去講學就隨身帶著。
我想說,當我拿起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這本薄薄的書時,那戲里戲外作者涌動的激情重到壓壞我了,還有那種意識流似的寫法,走到哪說到哪,也讓我耳目一新。
很少見一個作家,一個獲得法學博士的作家,甘于去做保險員,推銷員,垃圾打包工。赫拉巴爾說,我要生活,生活,真實的生活!他不愿意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對著電腦當白領,他愿意去做底層的工人,感受最直接最粗糲的真實人生。
這本書就是以他做了四年垃圾打包工的經歷為原型。一共八部分。講一個垃圾工因為不小心讀到了一些書而變得頗有見識。雖然身處糟糕的環境,卻能看到耶穌和老子和他同在一起。他將每個包里打進去一本好書。四周還用名畫包起來。在他眼里,地下垃圾庫就是他的天堂,因為能看到高尚的書,還能帶回家,能和教堂的朋友分享。
他摯愛那些被當作廢品丟棄的書,看這些書會耽誤了工作的進度,老板經常辱罵他是蠢貨。
書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邊描繪他的垃圾工生活,一邊要插入一個或幾個底層的卑微的人的詳細描述。比如一個陌生的跟著他回家的小姑娘,自己帶來火柴和木頭,只為了看到火光。最后被蓋世太保帶走,再也沒回來。
比如兩個收垃圾的女人,拖著大袋的垃圾,把裙子卷到肚臍之上,會直接問他,干一把嗎?她們也愛美,在老板沒有膠卷的相機前,搔首弄姿,期待留下美好形象。她們會給動作優美的交警跪下用裙子擦鞋,以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
還有他的老情人曼倩拉,有無數情人,泥瓦工,油漆工等等,一個房子從地基到最后裝修完畢,每個環節的工人都和她睡在一張床上過。直到最后一位情人,年紀太大,只能表達精神之愛,為她刻了一尊雕塑。
赫拉巴爾說這本書醞釀了20年,因為它而推遲了死亡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
而事實上,這本貌似只有90頁正文的書,濃度之大,完全可以和400頁的小說媲美。
而我也意識到了,一部真正的好小說,必然是經過歲月的沉淀,由一簇小火苗慢慢燃燒成為熊熊大火,這樣寫出來的小說才能不僅打動當代人,還能打動百年以后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