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是一個杰出的小提琴家,有一次演出,當觀眾對其如癡如醉完全沉浸在其中時,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崩斷了一根,在帕格尼尼生活的那個時代距今200多年,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綿羊腸子制作的,所以隨著他演奏慢慢接近曲子的高潮部分,劣質琴弦無法承受他那有力的彈奏崩斷了一根,當人們以為他要停下來的時候,第二根琴弦又斷了,但他并沒有停下來,他能用兩根琴弦繼續演奏出美好的旋律,接著第三根琴弦又斷了,現在只剩下一根琴弦了,觀眾都為之驚呼,但帕格尼尼還是鎮定自若,他用小提琴剩下的唯一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掌聲雷動。
這里,你可能不得不驚嘆帕格尼尼高超的技藝,甚至你還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天才。事實上他的演奏并不是現場的聽眾認為的那么神奇,而是長期刻意練習的結果。
那什么是刻意練習呢?
《刻意練習》概念的原創者、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指出,刻意練習是指通過做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里面相關的技能和方法,通過有技巧的練習形成心理表征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比如學習彈鋼琴,學習游泳,學習唱歌等等,學習這些技能無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什么有的人成為了世界著名鋼琴大師,有的人成為游泳冠軍,而這個人不是你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這里我們要明白“天真練習”和刻意練習的區別。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個誤區,1萬小時定律理論有時候僅僅只是一個時間的概念,練習的時間足夠長就能讓你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嗎?為什么有的人做了10年的會計工作卻比不上一個新人,難道她工作的時間還不夠長嗎?為什么一個從事10年工作的醫生,工作能力還沒有工作5年的強?練習是不斷的重復嗎?也不是,不斷重復只是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
所以,時間的長短,重復的練習,并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是否有長期持續的刻意練習,長期持續的刻意練習才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天才其實是訓練的產物。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激發內在天才的一面,只要掌握了有效的刻意練習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是大師,通過刻意練習,掌握自己的人生。
有效的刻意練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效的刻意練習需要明確目的。
比如學習寫作這件事情,我們需要達到什么目標,是能簡單的寫出一篇文章,還是希望能出版一本書,只有明確了目標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才有了正確的努力航向,避免陷入“天真練習”的陷阱。所謂‘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的做某件事情,沒有加入思考。所以設置目標非常重要,這能讓你能持續不斷地看到進步的實質性信號。
第二,有效的刻意練習需要專注。
有目的的練習是需要專注的。要想取得進步,我們就需要把注意力放到任務上。如果你想提高棋藝,只和別人下棋,無法提高,你要單獨研究特級大師的棋局,才可能提高。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是為了好玩,你可能不會進步。
第三,有效的刻意練習需要反饋。
大量的反饋來自導師,找到優秀的導師非常重要,優秀的導師可以為你提供寶貴的反饋意見,這是你無法從其他地方得到的。有效的反饋不僅能指出對與錯,還能給你提供有效的建議。假如缺少反饋,容易陷入盲目自信,從而偏離最終目標,人之所以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好的反饋。
第四,有效的刻意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這里的舒適區需要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 建議把大目標定在舒適區外面,同時將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對于抗壓能力差的人來說把小目標定在舒適區內,更能增強自信心,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就更能從中找到興趣,成功的概率會更高,當然對于有良好抗壓能力的人,走出舒適區往往更能激發創造性,更有可能激發天才潛能,所以不能以偏概全。有時候當你停滯時,你應該試一試走出舒適區,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區,看一看是什么攔住了你前進的路。
第五,有效的刻意練習需要自己設計練習方法。
有目的的練習的標志是你努力去做一些你無法做到的事情,去完成一些處在你的舒適區以外的任務,而且一再的練習,著重關注怎么把它做好。假如你想學好英語,你會如何做呢?你可以自己設計練習方法,比如找一些帶字幕的英文電影,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在觀看的同時把字幕遮住,或者找來一些英語歌曲,反復的練習,學習唱歌的同時學習發音,一遍又一遍地糾正直到學會為止。
盲棋大師阿廖欣7歲開始下棋,10歲就開始參加對抗賽,在參加對抗賽的同時,他開始對盲棋感興趣。他后來回憶說下盲棋的能力,是他習慣在課堂上思考象棋招法自然而然的結果。這是一種心理表征。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僅僅記住棋盤上棋子的位置就能下好一盤棋了。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面的那個女人在吃花生”這個句子,當句子排好了次序,會顯得很好記憶,假如把句子的詞語打散 ,“女人,花生,吃,那個,前面的“這樣是不是就不好記憶了呢,這也是一種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使人們能監測在練習中和實際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樣。
它們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確方法,并使得人們注意到什么時候做得不對,以及怎樣來糾正。當一項技能,你能通過刻意練習做到不需要怎么思考,下意識就能作出反應的時候,說明刻意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許你會發出這樣的提問,一個小白能通過刻意練習成為大師嗎?
從小白到大師需要經歷以下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當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之后,你會開始較真,你很自然的會渴望要把事情做好。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當你對寫作這件事情產生了興趣,同時很認真的想把這件事情做好,自然而然你就會投入其中,甚者你還會找各種老師來教你更多的寫作技能。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創新一定是建立在已經對這件事情熟悉的基礎上。
以上四個階段,無論你學習也好,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也好,都是必經之路。
張泉靈曾在一次演講中毫不客氣的指出:時代在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萬物互聯的時代,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刻意練習某一方面的硬本領,每個人都可以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