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他發現,無論在什么行業,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著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小道薦語:
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將其理解為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天才,就可以擴展成很大。? ? ——郎朗
在拆解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講三個故事:
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尼科羅·帕格尼尼在一次演出時,觀眾沉浸在他的表演中如癡如醉。
突然,小提琴的4根弦崩斷了一根。
那個時候的琴弦還是綿羊腸子制成的,劣質的琴弦在樂曲接近高潮時突然崩斷,這意味著一場精彩的演出可能就此宣告結束,底下的觀眾怔住了。
就在這時,奇跡出現了,帕格尼尼竟然沒有停下來,他用三根琴弦繼續表演,演奏出來的曲子與四根琴弦毫無分別。
三根琴弦演奏意味著每根琴弦要承受更多的摩擦,接下來,第二根琴弦也斷了。觀眾懷疑帕格尼尼是否還可以用兩根琴弦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帕格尼尼沒有讓他們失望,他用靈活的手指征服了在場所有的人。
也許你猜到了,不一會又斷了一根琴弦,帕格尼尼用僅剩一根琴弦的小提琴完成了演出。演出結束后,音樂廳內掌聲如潮,而帕格尼尼的手指已經血肉模糊。
1924年4月27日下午,時鐘接近2:00,俄羅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阿廖欣正在舒適地坐在紐約市阿拉馬克酒店一間房子里的皮沙發上,準備接受當地26位最優秀的國際象棋大師的挑戰。
挑戰者坐在阿廖欣背后兩張長方形桌子前,每位挑戰者前面都有一個棋盤,上面擺著與阿廖欣下的棋。阿廖欣看不到任何一個棋盤,挑戰者每下一步都由工作人員大聲念出來,然后阿廖欣再說出應招,由工作人員走子。
也許你聽過這種下棋方式——盲棋。26個棋盤,832個棋子,1664個方格,持續12個小時和最頂尖棋手的拼殺,阿廖欣贏了17盤,平了5盤,和了4盤。
1763年的薩爾茲堡音樂廳里,一個7歲的小男孩坐在一架鋼琴前面,他的身高還不能看到鋼琴的另一側。
在場的觀眾都很懷疑這個男孩能帶來怎樣的表演。在他們的期待中,這個小男孩手指開始靈活地跳動,一個個音符從琴鍵上飄出,迷住了在場的所有人。
這不過是男孩音樂生涯的第一站,結束了薩爾茲堡的演出后,他便開始環游歐洲演出。每到一處,他高超的音樂技巧都能征服所有聽眾。
有人了解到,在男孩更小的時候,他就能夠分辨出來某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調子: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個八度音的升A調,還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調。
不僅僅是樂器,哪怕是時鐘報時的聲音、大時鐘的鳴響、人們打噴嚏的聲音,他都能夠準確地分辨音調。這種能力,在音樂上被稱為“完美音高”,大約一萬人中有一個人有,而在音樂家中更加罕見。
這個男孩就是日后名揚天下的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你承認有天賦的存在嗎?
過了“考清華好還是北大好”的年紀后,我們開始認同“考上清北是需要天賦的”。因為一個又一個例子告訴我們,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
事實怎樣呢?
《刻意練習》的作者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所有的天才行為都是可以解密的,讓我們覺得遙不可及的潛能也是可以培養的。
帕格尼尼單弦演奏的經歷幾乎讓人覺得是神跡,但實際上,在他某次演出上,他結識了一位女子,陷入愛河。深愛中的帕格尼尼決定為女子作一首曲子,并取名為《愛的場面》。
在構思過程中,他異想天開地想到,E弦和G弦在聲音上可以類比成女性和男性,如果只用這兩根弦是否可以演奏出兩個相愛的人纏綿悱惻的感覺的?
帕格尼尼拆掉了中間的兩根弦,作出了曲子,并大獲成功。波拿巴家族的公主對帕格尼尼的創意和技巧大加贊賞,并表達了她的個人請求。
原來公主對聲音很敏感,四根線的演奏讓她覺得嘈雜,于是她詢問帕格尼尼能否只用一根弦演奏。帕格尼尼答應試試看,并作了一首曲子,名為《拿破侖》。
阿廖欣7歲開始下棋,并且癡迷于此。12歲那年,他接觸到了盲棋,于是開始練習下盲棋。但其實,由于他對下棋的投入,他總是在思考象棋招法。起先是用筆畫出來,后來不用畫出來,他就可以在腦袋里擺出棋局。
在一戰期間,阿廖欣不幸被德軍俘虜。在監獄里還關著幾位象棋大師,他們閑來無事,就互相之間以盲棋切磋。后來他被釋放回俄羅斯,卻又在另一次戰爭中被澳大利亞人俘虜。彼時他脊柱受傷,就只能依靠下盲棋打發時間。
再次被釋放后,阿廖欣正式進軍世界象棋的大賽,并連續多年獲得世界大賽冠軍。也就是說,他其實根本沒有專門練過盲棋。
我們都知道莫扎特是偉大的音樂家,卻不知道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名音樂教師,還是一名郁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在莫扎特的家中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樂器,只要是大家可以想象的,幾乎應有盡有。
在莫扎特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音樂感,教他演奏多種樂器,欣賞和分析樂曲,甚至還鍛煉莫扎特作曲的能力,這才培養出了“完美音高”。
實際上,日本的一個實驗已經證明了,完美音高是可以在幼年時,通過一定方法培養出來的。
如果這樣說的話,似乎這些所謂的天才,也不過是努力和機會的結果。那為什么我們總達不到他們的水平呢?似乎說這個世界上有天才,許多事才可以得以解釋。
作者在這本《刻意練習》中告訴我們,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但智商只能影響接受某種新事物時的快慢,而不能決定在同樣足夠多的練習中,能力水平的高低。
西班牙19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憤怒地說:“天才?37年來我每天苦練14個小時,現在卻有人叫我天才?”
在作者看來,天才都是練習的結果,只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培養出被人們長期認為只有童年才可以培養出的能力。所謂科學有效的方法,指的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根本在于“練習”,關鍵在于“刻意”,著重于“創建心理表征”,最佳的適用范圍是“一個成熟的行業”。那么到底什么是刻意練習呢?它有以下7個特點:
成熟的行業和優秀的教師
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應當是一套已經成熟的技能。所謂成熟是指要有被驗證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和杰出的人物。訓練的方案應當由一名富有經驗的教師或教來制定和監管,他熟悉怎樣才能更好地提高你要學習的能力。
剛剛好超出舒適區
刻意練習應當發生在舒適區之外,以破壞大腦和細胞保持穩定的惰性。這要求學生持續不斷的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能力的任務,這些任務既需要付出超出平常的努力,還不會令人心情不快。
具體可行的目標
刻意練習包含得到良好定義的特定目標,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總體改進。一旦設定了總體目標,導師或教練將制定一個計劃,以便實現一系列微小的改變,一步步構成巨大的改進。
有意而為
刻意練習是有意而為,也就是說,他需要人們在學習時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簡單上令下行還不夠,學生必須緊跟他的練習的特定目標,以便能做出調整,控制練習。
及時反饋并調整
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為應對反饋而進行調整的能力。在聯系過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饋來自導師或教練,他們有義務而且必須監測學生的練習,指出問題,提供解決辦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要學會自己監測自己、自己發現錯誤,并做出相應調整。
構建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食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例如一提到微信,立馬就能想到一個綠色的對話框。
隨著對一件事物的學習程度越深,我們構建出來的心理表征也就越具體,反過來也就越能幫助我們進步。心理表征能幫助我們監測做事效果,它們表現出了某件事正確做法的樣貌,使我們能及時糾正錯誤。
有針對性的提高
刻意練習通過著重關注過去獲取的技能的某些方面,致力于有針對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總是包括構建或修改那些過去已經獲取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改進終將會帶來巨大進步。
由于新技能的學習時建立在現有技能的基礎上的,因此,導師會為初學者提供正確的基本技能,使學生能在更高層面上重新學習那些基本的技能。
刻意練習的原則無論是對初學者還是技能熟練的人群都有意義。培養技能除了天分的誤區外還有一種誤區,就是認為只要練習時間足夠多就能達到很高的水平。
實際上,當我們的表現達到某種階段,可以做到不用思考的地步后,再練習幾年也不會再有進步,而且還會緩慢退化。
所以刻意練習在學習中應該是貫穿始終的。我將刻意練習的具體使用歸結如下:
1、找到優秀的導師,請求導師講解技能的簡史、應用、前景和知識結構。尤其是應用和知識結構,一定要清晰。這樣就能夠對技能有了足夠的全局了解,我們大腦的緣腦對于模糊的概念是抵觸的,而一旦有所把握后學習起來就會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請導師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監督執行并及時糾正錯誤。三次正確的練習要遠勝30次錯誤的練習,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發現錯誤,練習得越多,危害反而越大。
3、自己為自己設定階段目標,目標應稍微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但要具體且可測量。我們的身體、大腦甚至細胞都喜歡穩定性,而學習一定要打破這種穩定性,所以剛好有難度的目標既能激發我們的斗志,打破慣性,又能保證不至于失敗,然后失去興趣。
4、時刻關注目標的進度,回顧自己的練習質量,不斷調整練習狀態。騰訊的產品迭代都有小步試錯的過程,同樣,不斷調整狀態,清楚自己當前位置,我們才能更好地進步。
5、比照杰出人物的水平,找出他們和其他人的差異,并以之為標桿學習。杰出人物的練習往往有過人之處,跟隨他們學習不失為捷徑,還能激發出我們更大的熱情。這也就是為什么學習一項成熟的技能領域更好的原因了。
在這些步驟中,保持自己刻意練習的意識,并保持聯系是首要。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怎么辦?
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首要做的還是了解知識或技能的全貌,越詳細越好。
在刻意練習中的導師功能可以替換為3F,即專注(focus)、反饋(feedback)和糾正(fix it)
不管有沒有導師,保證練習是正確的才能是有效的。
及時改進已有技能,察覺學習狀態,不斷回顧、反饋、改進、重復,向優秀的人取經,這樣就可以勉強彌補導師的缺失。由此可見,有一位老師指導將會多么高效。
一切的進步都起源于動機。強化前進的動力,弱化障礙的阻力,保持動機的力量,再加上刻意練習的方法,干翻天才,我們就是天才!
小道結語:
刻意練習這本書稍顯基礎,相當于是學習的道,而不是術。里邊關于老師、反饋和心理表征的強調是核心,也是真正很有價值的觀點。理解了這三點,也就理解了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