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李笑來的認識,可算是有點淵源,盡管我并非認識他本人。但他的書和專欄,我有跟了幾本。記得讀完《與時間做朋友》后,我的感受是非常惋惜自己沒有早點讀到這本書。一直以來,我都是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前怕狼后怕虎,并且自欺欺人,認為自己的想象世界是美好的。后來,讀了小米的文章,她很推崇笑來,從上海去到北京參加笑來的講座,僅僅為笑來老師的講座。這個時候,我開始明白笑來并非一般人。于是捧起他的書,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后來想著訂閱他的專欄,覺得199還挺多的,始終沒有狠下心來。直到有一次,讀了別人分享的笑來的文章,好像笑來是那么明白我內心里的結,他說到我心坎里去了。
最近一個星期,每天都看看他的專欄,并且留言。剛開始思考很久,留言很多。現在慢慢地思考變短,留言比較少了。果然三分鐘熱度啊。我想自己開始偏離了笑來第一個概念:注意力。我總是想要做太多,往往是想做,真正開始行動的很少。何苦呢?好不容易想好了,結果又不去行動,真的是浪費時間和注意力。不求多,但求做事的時候集中注意力,要做就用心做。
來說說我每天在盡量保持注意力的幾件事情。
寫作。有時候我挺懶,有時候有素材,發現自己給不了答案。心中有疑惑,但僅憑現在自己的閱讀量,是無法回答的。想找資料,我好像除了論文庫,其他的地方都沒有來源。上到茫茫的百度去找,時間成本可能有無限大。可是,實際上呢?我考慮太多,并沒有去查資料。最終,那篇文章也就放在那兒了。反思一下,因為找資料難而放棄,想著等以后有機會閱讀到相關材料了再來進行創作。事實上,我放棄了積極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帶著問題去學習,絕對比等到什么時候在哪個角落讀到相關文章再來寫文章要劃算得多。如果只有論文庫,那就去論文庫里去找啊。為什么還要停止的步伐呢?研究生寫文章時,發現有些文章光有理論,沒有實踐擔心給不了想要的回答。你看,我總是在還沒行動時就想著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因此而并不有所行動。對策時,先別想了,先做了再說。不管有不有答案。
練60秒語音演講。演講群主持人建了一個群,每天發一條60秒的語音,分享自己的主題。真的覺得這個活動挺有意義,連續發了四天了,每次說話時我要先寫好演講稿,不停地練習,修改文本。最后直至形成一段不繞口,有感情的文段。這件事中,我發現自己兩個特質:寫文段快。練習時覺得有趣。剛開始的一段話我改了又改,發現自己很擅長描述自己的心情。這肯定與自己寫了這么久的文章有關系。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而且是讓大家聽見自己的聲音,表現欲被激起。想想,如果是表現的話,要是沒有人做反應,那么自己估計堅持不了多久。但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話,想怎樣說的更好,怎樣更好地輸出才是我要考慮的問題,而不是每次總想著為什么大家都不來一起討論討論,特別是我說的語音。謹記:如果渴求聽眾的呼聲,一定走不遠。
看專欄留言。每天看笑來的專欄實際上是幫助自己接受全新的概念,幫助自己朝向正確的方向思考。想想一個人終日以自己所認為的理念生活,而不去接受新的更好的理念,那是多么可怕呀。如果是在錯的道路上前進,只會讓自己離幸福和快樂越來越遠。
模仿朗誦。有時候朗讀,有時候看電影還帶字幕。三分鐘熱情很明顯。沒能保持注意力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如果真的要考高口,那真得好好準備。
以上是目前在持續做的幾件事,看起來比較少,為什么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呢?誠然,時間真的很寶貴,但是注意力才是真正的稀少財富。珍惜自己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