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代王朝中,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沖突一直沒有被暫停。而且一打起來就沒有停歇,一打就是是幾十年的事情。更有甚者,兩個民族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漢朝也是如此,在漢初時期,匈奴的侵略就已經存在了,因此,中原王朝也與匈奴不停的戰斗。但是戰爭的問題,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認為氣候就是一個方面,氣候的變化和匈奴的戰爭就有很大的同步性,而且,在歷朝歷代中氣候的變化,和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發生的沖突,就一直有很大的關聯。因此,我把氣候變化這一方面列為一個因素。但是,兩個民族的戰爭肯定和治國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當時正值一個明君治國的話,可以保證國力十分的充盈,百姓們可以安居樂業,也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土兵們自然也不用,這樣一來,如果匈奴來侵略的話,也不用擔心會被他們侵略,可以保證自己不被征服。但如果是一個傀儡皇帝,身邊只有一群阿諛奉承的大臣,整天不務正業,不理朝政的話。就很難這么擔保了。因此,我把治國政策也列為一個因素。當然,還有當時兩個民族的心理問題。如果匈奴認為自己應該去學學,中原民族的文化和技術時。他們公認的最好的辦法便是侵略,因此他們又與中原民族發生了戰爭,這也被我列為一個因素??偟膩碚f,對于兩個民族的戰爭,總會有很多話要說。本人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以略為學術的方式,借鑒了很多的文章。才來淺淺的分析一下這兩個民族在漢朝幾十年來的戰爭罷了。
關鍵詞:漢朝、農耕民族、游牧民族、戰爭、歷史氣候
自古以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一直不斷地進行著,而且一直不分勝負。漢朝可以大約分為三個階段,漢初時期,漢武帝時期和漢末時期。我就從這三個階段入手,以各個角度來分析,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一、漢初時期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的原因淺析。
漢初時期,正是劉邦自立為王之時。當時正值天下剛剛一統,國家正剛剛安定下來。但是匈奴已經在發動戰爭了。他們應該是想著,西漢剛剛建立,應該沒有什么國力,比較好欺負,才會選擇出兵的。但是根據一個統計表來看①(下面解釋),游牧民族發動戰爭的次數要比農耕民族發動戰爭的次數要多的多。但是,有意思的是,游牧民族勝利的次數就要比農耕民族勝利的次數少很多。這可以說明,西漢初時期游牧民族還是比不過中原的農耕民族的,同樣,農耕民族的國力也十分的微弱。
而那時的氣候。由0.8度,一路下降到了0度。但是仍可以算為一個暖期。從那個表格上來看,在暖期的時候,游牧民族發動戰爭的比率較多,但是勝算較少。相反,農耕民族發動戰爭的比例較少,但是勝算比較多。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戰爭呢?有人研究過,中國處于冷期時冬季風強度比較大,為干冷期。而處于暖期時,夏季風盛行,為暖濕期,暖濕期的夏季風對于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都有很大的幫助。多雨和濕潤的氣候,能草原上的草瘋長,游牧民族的人口也會聚增。而這對游牧民族的土地需要也更加的加劇,這時游牧民族,能做什么呢?只有南下去搶奪龍耕民族的土地,以來養活自己的人民,兒女,牛羊。因此便引發了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
但是為什么有牧民族沒有勝算呢?他們人高馬大,擁有很多的人口,而且皆是騎兵。相比較之下,農耕民族就顯得比較弱小了。這是因為兩方的文化問題。農耕民族自源起以來,就一直在平原地帶生活著,生活也相對的安穩,不會有什么重大的變故。因此文化也變得比較傳統,平靜,安閑,而且富有。但是游牧民族也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發源地是草原,是高原,那里有藍天白云,有在天空上翱翔的大雕,他們的文化也變得奔放,熱情,而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一起碰撞,目然也會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所以游牧民族在暖期時向他們農耕民族進攻。但是,中原民族的文化,使他們在游牧民族努力的攻擊下,也可以抵抗住他們的入侵。并且農耕民族的文化,更加多樣化,更加精巧。但是游牧民族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多的是勇,但是沒有智。而他們的只憑蠻力,并不能打開,農耕民族的大門。農耕民族同樣也不能打到他們的高原上去,但是他們如果守住了自己的家園,也算是一種勝利。
至于他們為什么要侵略農耕民族的土地。那是因為侵略是一種又好用,又迅速的方法,農耕民族的很多工業和技術,游牧民族都不擁有。但是很多的東西,他們和農耕民族一樣都非常需要。因此,他們就去搶奪土地,搶奪它們的工藝。農耕民族當然也不能放任他們去搶奪,也會拼了他們的命去守護自己的土地。兩軍對峙,又因為文化的問題,游牧民族并沒有什么勝算。但是由于初時期的國力問題,農耕民族也沒有什么勝算。所以農耕民族提出了“和親”。匈奴也很高興的接受了和親。
漢初時期,兩個民族之間的對戰,農耕民族相當于是失敗了。他們因為種種原因,無論是氣候還是什么,他們執行了和親的政策。
二、漢武帝時期的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的原因。
漢初時期對于匈奴的政策是“和親”。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準備好,但是在漢武帝時期的時候,中國的歷史上經歷了一次很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史稱“文景之治”。這使中國的國力逐漸變得強盛,到了漢武帝時,他便提出了要滅匈奴的想法。于是,他就立刻開始執行這一個思想。他還派使節到大月氏求援,希望可以和他們一起抗擊匈奴。但是沒想到他們沒有答應,還把使節扣留在那里,一連十七年。但是漢武帝還是沒有放棄信心,不斷的打聽消息,不斷地打探情況。不論是“馬邑之謀”、“河套之戰”、“河西之戰”還是“漠北之戰”。漢武帝都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戰線。
當時,漢武帝時期的氣候也處于暖期,不過要比漢初時期更冷一些,匈奴的實力變弱了些,所以漢武帝才會冒出這樣的想法。當然了,雙方的氣候條件都差不多,力量卻不是勢均力敵。所以,漢武帝如果想攻打他們,也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勝算。但是,漢武帝仍然選擇了堅持下去,就是為了“斷匈奴右臂”,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全,漢武帝之后終于在“漠北之戰”上,打敗了匈奴。
為什么漢武帝會這樣拼了命呢?,因為那時候,因為文帝景帝的貢獻,“文景之治”使中國的國力強盛了起來,于是漢朝并不缺少什么,但是匈奴就不行,他們一直缺少東西。漢武帝時期,好不容易得來的安穩,因為王昭君的老去。匈奴也隨之變得蠢蠢欲動,不斷的侵犯著中原的邊疆。那使西漢錢也有了,國力也有了,戰爭資源——戰馬也有了。漢武帝便忍不下去了,雖然表面上還是“和親”。其實內部早已有謀化計劃了。
漢武帝派兩個駐守邊疆的大將軍調回中原,一邊熟悉邊疆的情況,一邊考察他們的戰斗能力。等到謀劃好了戰爭計劃,又對他們百分百放心之后。就又把他們調回去,作為攻打匈奴的前線將軍。然后又以經商和朝貢為借口,誘引匈奴到馬邑。沒有料到,卻被一個尉吏暴露了自己的情況和計劃。這也沒有打擊他的信心,他繼續向匈奴進軍,經歷了很多辛苦,終于占領了河套地區。擁有了河套地區,對于西漢來說,就算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了。因為這一塊兒地方聯通西域與中原,可以放牧,水草茂盛。擁有了河套地區,西漢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只鋒利的矛,可以隨時給匈奴致命一擊。
因此,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就更加的精彩。漢武帝節節勝利,但是匈奴節節敗退,西漢的大將軍們都十分努力的保衛著自己的國家,努力開拓著西域地區。漢武帝最終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耙詳嘈倥冶邸弊屝倥珶o話可說。漢武帝的力量,讓中國的地區,又擴大了一片,這是西漢時期的一次大勝利。
漢武帝時期,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西漢取得了勝利,因為他們堅持不懈的信心。和中原民族精佃的作戰計劃。
三、漢末時期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的原因
東漢時,氣溫相較于別的朝代還是暖期。前面得出過一個結論,在暖期時,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多發,而冷期時,則會相對的少一些。因此,東漢末年時,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依然在對峙之中。
到了東漢時期,漢代的力量也逐漸變弱,因此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也開始變多。根據一個統計表②來看:西漢時期,只爆發過46次戰爭,但是在東漢時期,卻有102場戰爭。雖然戰爭爆發次數變多了,但是結果仍是農耕民族勝利的次數較多。這說明農耕民族的文化相較于游牧民族,還是更加的完善,更加富有抵抗力。而游牧民族的呢?他們更多的還是侵略性,但如果遇到一個比較難攻陷的地方,他們便束手無策了。
不過在東漢時期,匈奴的勢力比較強,他們也一個個豐衣足食,而且十分需求中原民族的奢侈品,以來向別的貴族炫耀和轉賜。這樣一來,像中原民族掠奪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于是,他們便頻頻侵犯東漢的邊緣,東漢也無可奈何,那時的國力也打不過匈奴,于是東漢派出了使節出使西域,但是關系也并沒有因此而好轉。
而東漢的頻頻出使,也讓匈奴感到了一絲慰籍,并且中原正值漢末農民大起義,國力空虛。打不過匈奴,那就只能采取消極的辦法來換取和平。漢光武帝劉秀便每年向匈奴送金幣和牛羊等財物,以來維持兩個民族之間的關系。
不過到了后期,北匈奴遭到一些南匈奴和鮮卑的攻擊,漸漸的變的兵力空虛,于是他們向東漢求援,希望可以跟東漢的王族合親。但是東漢開始不答應了,只是答應了和匈奴的外交關系,而并沒有答應和親。而隨著東漢的國力逐漸強盛,北匈奴的國力逐漸變弱,東漢便開始了北伐匈奴的征程。
如果不是因為國力強盛的問題,東漢就不會一開始就跟匈奴示弱,也不會在北匈奴國力弱小的時候,趁虛而入。也不會挑起這次北伐戰爭,如果不是王莽篡位,也不會讓東漢朝變得那么不堪一擊。歷史上的很多戰爭都富有巧合性,他們的原因都來源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卻改變了歷史。
最后,東漢滅了匈奴。漢朝與匈奴的關系又恢復到友好的地步。有絲綢之路,也可以互相通商。長達百年來的戰爭,終于也有了一個了解。
四、結論
漢朝時期農牧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爭為什么會爆發?這有很多的原因。在氣候上有一定的階段性,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多的關系,和兩個民族的心理也有很大的關聯。
這些是我的一些觀點,也是很片面的一些論述,真正的歷史,還是需要一些更加準確的數據的。對于這個問題的深入,我也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究。
—————————————————
①來自:《中國西漢至清代北方農牧民族戰爭及其與溫度變化的關聯》劉璐,蘇筠,方修琦
②來自:《中國西漢至清代北方農牧民族戰爭及其與溫度變化的關聯》中統計表。劉璐,蘇筠,方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