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干”,你覺得這是什么?
這是一個地名。從記事開始,每年我要經過這個地方兩次:一次是寒假,一次是暑假,都是去外婆家的路上。
為啥去這個名兒?我問了大人,他們都解釋不清楚:有的說,不知道啊,祖祖輩輩就這么叫;有的說。。。反正也不清楚。
再后來,我自己知道了:這里地處高山,吃水困難,秧也差不下去,“干”的不得了,所以得了“火燒干”恰當的名字。
我今年32,從10前老爹買了摩托車,走路經過“火燒干”去到外婆家只能在夢中。然而,兩件東西在我記憶中異常深刻。
一是“火燒干”山坡上的小賣部,那可是當年能買到零食吃的大商場,一瓶汽車,一口而下,那叫一個爽,以放半個月鵝的代價和爸媽交換也再所不惜。
而是,路邊的石碑。
“光緒12年”,“大漢8年”,“咸豐4年”,“明國7年”,“洪武xx年”。。。
在這深山中,鮮有人知道外界發生了什么,鮮有人知道這里發生了什么,只有這些石碑記錄鮮有的信息。或者想象一下當初可這石碑的人,村中所有人出動將那沉重的石碑扶上墓主人墳前的場景,一如一部紀錄片。
每每爬到山坡,汗流浹背,坐在路邊,望著遠處的群山,看著突出的石碑,多像一副歸隱的圖畫。愿這些遠逝的前輩安息,愿這些石碑經久獨立,讓世世代代瞻仰,無論身走多遠,見這石碑即知道根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