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這個詞第一次出現,不知具體在何時了。只感覺最近幾年這個詞被提及得尤甚。許多人的內心,這個社會也正如臺灣的李敖在北大演講所言:人心大壞,形勢大好。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當下,人心大壞的焦點應該首推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日盛了。
中國向來是個重親情的社會,無論家族式的大家庭,親尊長,守孝悌,擴而廣之,“泛愛眾,而親仁”,以愛己之心愛人,也是大力倡導與推崇的禮儀準則。“一人有難,八方支援”,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不但體現的是一種個人素質,也體現出一種“博愛”的社會公德。在中國,被人罵“缺德”或“不道德”是很丟臉的事,就如“沒文化”一樣可恥。但冷漠的出現,卻也讓“德”這個字變得并不如過去那般緊迫。冷漠的問題,眾說紛紜,在此,讓我們簡要列舉并加以分析。
冷漠是因為獨生子女嗎?
一直以來,就有很多人說,這種冷漠的出現是源于獨生子女政策所致。誠然,獨生子女的出現,讓過去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倡導分享,明確長幼尊卑的意識大大減少,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一個孩子周圍圍繞的是三個家庭,六個人,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獨享”成了獨生子女的標簽,“在如此環境長大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只有獨占,沒有分享”,是許多人大舉批評獨生子女“冷漠”的論據,但這種觀點也有些站不住腳,殊不知這些在許多人嚴重站不起來的80、90后門,在汶川地震中的義舉,成了反駁這種觀點最有利的武器。
因此,冷漠并非完全因為獨生政策,獨生子女也并非一定冷漠。其中的關鍵,是在于作為父母,作為社會,如何引導孩子去看待這個社會,去看待自己。想來,冷漠的背后其實是一種逃避心態。在社會這樣復雜,人際關系這樣難處,信任越來越難得,卻越來越容易失去的當下,與其熱情似火地面對現實,最終滿身傷痕,還不如更加“明哲保身”,照顧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途徑。因此,正因如此,社會的陰暗面的曝光,親朋好友的“諄諄教導”,也為這種冷漠提供了利索淡然的溫床,畢竟,安全第一。
冷漠是因為精神信仰缺失嗎?
很多人說,這種冷漠的出現是源于精神信仰的確實所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跌宕起伏,物質豐富是不爭的事實,但精神信仰的缺失,也是不爭的事實。原有的“抬頭三尺有青天”的道德約束也成了封建迷信,信佛信菩薩也曾一度被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簽。但我們看到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那些香火鼎盛的寺院廟庵,手捧香火虔誠異常的善男信女們,那些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富有之人,闊綽地一擲千金作香火錢的行為,都從某個方面,反映出物質并不能滿足人所有的需求,內心空虛物質豐富的人生,可能更可憐。那些手捧香火的人們,又有多少事真的出于信仰,而不是出于向上天謀求私欲,或用金錢買得內心不安、恐懼的一些救贖呢!
其實,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是很矛盾的。你會看到那些和孩子每天都囑咐“遵守交通規則”的,自己開車卻連闖紅燈;和家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的,卻總是高舉著“工作狂式”的狀態,其實是要為家人提供更貼心的呵護;也會看到地鐵廣播中播放著“照顧好老弱病殘孕”,同時,看到這樣的人就在身邊,也會立刻閉上眼睛裝睡,或低頭看手機好像沒看到對方。什么是精神信仰,其實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內心認為至關重要的信念。這種價值觀、這種信念,是面對對所有人保持一致的,還是僅僅對自己有用,對自己家人有用,在需要時有用,而在面對他人時,就失效了呢?
冷漠是因為壓力過大嗎?
很多人說,這種冷漠的出現是源于競爭壓力的增大所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期待融入“北上廣”的同時,也正因競爭壓力過大,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過高,選擇理性對待自己的未來路徑,已是不爭的事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打拼,有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未來是需要努力打拼的,不經歷風雨,難見彩虹。而打拼就需要關注自我,而難免在關注自我的同時,也讓我們忘記了他人,冷漠是人們忘我打拼的副產物,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目標的實現,而社會道德缺乏約束時,便會產生冷漠,“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金錢至上和現實主義,便為冷漠做了最好的注腳。
在一切都用可量化、定標準來衡量的時候,必然會造成道德的價值衡量。于是,“道德值幾個錢!”諸如此類的話的出現,也就理所當然。在事實面前,有人情,在數據面前,有溫度。這在我們看到近期某明星夫妻關系事件的過程中,網絡的反應便可見一斑。無論真正的事實如何,至少網絡的反應是向用道德的標準去衡量了這件事情。有人說,一個明星的夫妻關系的熱度居然高過奧運會,簡直是匪夷所思。但不要忘記,這件事情之所以熱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道德準繩在關鍵時刻起著關鍵作用,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而這種道德約束,在今天物質至上的傾向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其實是很有必要的一種無形約束。
諸如此類的原因之說,成了冷漠出現的條條罪狀,仿佛冷漠是無可救藥的毒瘤,只要諸如此類的社會客觀事實無法解決,冷漠之風便一發不可收拾。但如果細思量,這些罪狀也有奇怪之處。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走的大體是“溫良恭儉讓”的儒家之路,縱使其中有某些時代倡導道教、佛教,但也都是倡導人向善,助人者自助的道理,經濟的發展、獨生子女政策的出現,或者競爭壓力的增加,縱然是好時代的標志,但回溯五千多年的發展史,繁榮昌盛的盛世也并非只有今日,競爭壓力乃至互相傾軋的社會現實,也不僅只存于今日,為何我們今日,卻看到的是冷漠之風日盛呢?為何曾經喧囂一時的抱抱團,如今日益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何在現代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談經典讀古書學古禮的風氣日盛。在此,個人不敢一語而斷言,但卻可以提出一論與大家分享,那便是,冷漠之風是源于“對己寬容,對人太苛刻”所致。
為何?只因,冷漠源于內心,每個人都看到了冷漠,甚至到了冷眼旁觀的地步,每個人也都對冷漠之風唏噓,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卻可能忘記了這種唏噓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抱怨,而忘記了改變冷漠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前幾日曾見一則新聞,一外國青年在某快餐店門前,買了快餐,坐下與門前乞討的一阿婆同吃,相談甚歡。一時間,引得國內無數向往純潔、美好之輩,感嘆之、反問之、自責之,捫心自問如果是自己,是否能夠這樣做。還是看到阿婆乞討,怒目而視,大聲斥責后一走了之。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需要的是真誠為基礎,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如果我們把對他人的苛刻,擴而廣之,那無疑自己也是冷漠的源頭之一。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社會壞分子太多,不僅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壞分子,簡直是滿眼盡是一撮撮別有用心的壞分子,他們一偷錢二搶劫三騙人,殊不知,法制頻道天天播放的是社會不法分子的燒殺搶奪的光輝事跡,紅綠燈節目日日宣導的是人人是酒后駕車,日日是撞人逃逸的歷險故事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冷漠,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何能成?說的堂而皇之,理直氣壯,殊不知,掉頭來想,如果被燒殺搶劫的是自己,車輪下被撞早逃逸的是自己,期盼身邊人能夠施以援手,不是冷漠,而是充滿關愛的人必然是越多越好的。因哽廢食這類以偏概全的事都知道可笑,卻為何我們常常將改變的源頭歸于他人,而將享受的成果留給自己呢?
還記得陳道明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訪談的時候說,別人都認為自己喜歡耍大牌,卻不知道自己確實真真正正以作為一個有道德的演員為準則的,在無數人都在被社會改變的面目全非,隨波逐流的時候,自己還在堅持著一個演員而不是明星的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眾,他用一句“我無奈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無奈我”來形容自己的原則,那一刻,我對這位中國首屈一指的知名演員另眼相看,可能,并非是社會真的改變了,是我們眼中的世界改變了,在一直以來崇尚真善美的社會,一直以來都尊崇禮儀道德的社會,冷漠的由來,是時代的必然,還是源于我們缺少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缺乏對己苛刻,對人寬容的君子之道所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