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的孩子,上課外班已經成了標配,上不奇怪,上得多也不奇怪,不上才奇怪呢!
這其中,
有的是為了讓孩子掌握一些才藝,比如:藝術類、體育類,
有的是讓孩子提前學、學深學精,就是一種培優班、提高班,
也有一部分,是幫助孩子補課,孩子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不佳,所以家長就想給孩子報個班補一補課。
但是可能存在一種現象就是,雖然孩子在外面補著課,但是好像沒什么用。孩子在學校仍然是不聽講,聽不懂,不發言,作業寫得慢,錯誤多。
可是家長會想:補著課都這么吃力,如果不補課,孩子學習不是更差了嗎?所以,只能繼續補著課,或者換個地方補課,再或者多報幾個班,給孩子進行強化。
課內損失課外補,這句話行得通嗎?據我看來,多半不行。
為什么?
02
因為大部分學習吃力、學業不佳的學生,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學習習慣不好,
二是學習能力不夠。
而這兩點,都不是報個輔導班、補補課,就能補上來的。
學習習慣,包括:聽講習慣、發言習慣、作業習慣等等(具體參見我的文章《怎樣才能學習好?——十大學習習慣》,而相當一部分同學,學不會、學不好,主要就是因為不認真聽講、聽了記不住,沒聽懂,表現出來就是不發言,寫作業的時候不會,不抓緊時間寫,不愿意思考,所以寫不完,錯誤多。
因為學習習慣問題,出了錯誤,不會改,不及時改,改了也不對。于是當天學習的知識沒學會,第二天的新知識又來了,因為前面的沒學會,新知識學起來也半懂不懂,越不懂就越吃力,越吃力就越逃避,日復一日,惡性循環。
這種問題靠輔導班怎么解決呢?
就我的個人經驗,有些課外班的師資良莠不齊,責任心不強,該講課就講課,并不去關心學生的情況:聽了沒有,聽懂了沒有,有沒有問題,
在管理上要么缺少經驗——不會管,
要么缺少魄力——不敢管,
要么缺少責任心——不想管。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報了班,上了課,時間付出了,金錢花費了,但是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幫助孩子補習在校內學習的缺漏之處,這么目的沒達到也就算了,但是可能還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孩子上課上多了,玩耍和活動時間少了,那可能會自己找時間玩,甚至在課上偷偷玩。
孩子本身在學校上了一天課也很忙(參見我的文章《孩子的一天在學校是怎么度過的》),再上課外班,必然會更疲勞。身體疲勞,精神更難以集中,校內學習的效果就更受影響。
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當孩子上了這么多課,但學習成績總是不見提高,家長急,孩子自己也急,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是不是比別人差,所以學什么都學不會?一旦孩子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可能影響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這就得不償失了!
再看學習能力不夠的同學。學習能力有哪些,參見我的文章《怎樣才能學習好——學習能力篇》,如果孩子沒有養成積極動腦,主動思考的習慣,那么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就沒練出來,能力相對弱,那么上課的時候,老師講什么記不住,也聽不懂,這種狀態下去外面上課,并不能練出記憶力、思考力,那么上課同樣沒有效果。
所以,千萬別想當然認為:課內損失課外補,校內學習不行,就多報幾個班。
03
那孩子如果學習有困難、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孩子要保證必要的休息和玩耍,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情,是學好習的大前提。
其次分析一下孩子為什么學習上有困難,對癥下藥。
對于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要從平時細節著手,長期堅持,才可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參見我的文章(《那些好的學習習慣,怎樣才能養成?》)。
對于學習能力不夠的同學,要把功夫下在平時,每天在學校學的知識,復習、重復,盡量不掉隊。在多次復習、重復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思考力,思考力有了,理解力也會隨之提高。
而這兩者,更多的需要家長的陪伴和輔助。
不要一聽到說這也是家長的事兒,那也要靠家長做,就頭大,就憤憤:怎么什么都是我的事兒啊?孩子生下來,撫育他成長,本來就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你別以為只讓你這么付出,其實那些學習既輕松又優秀的孩子,人家的家長早就開始付出了,你已經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