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小視頻。孩子們穿著深藍色亮片演出服在那合唱<<貝加爾湖畔>>。稚嫩的臉龐搭配上悠揚的樂曲,給人一種和諧,純凈的感覺。伴奏老師偶爾的停頓指導,才會讓人發覺這原來是在排練。
看著孩子們排練的視頻,突然恍然大悟。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孩子們這是要登臺演出呢。
看到這個視頻,讓我想起了自己當年參加兒童節匯演的經歷。曾經,我是那樣積極努力,曾經,我也經歷過青澀而又美好的童年。
小時候我就喜歡唱歌,而且是班里甚至學校唱歌最好的男生。每到音樂課老師就會讓我領唱。我也順理成章的參加到那次匯演的排練中。
還記得我們當時準備的那首歌是<<永不分開,世界的愛>>,這在當時算是很流行的一首歌。和我一起參加排練的還有其他幾個女生。剛開始排練的時候,我還能唱最主要的位置。但隨著演出陣容不斷調整磨合,能給我單獨演唱的時間就越來越少。排練到最后,我也只能唱最高音的“哦,歌唱”三個字。
或許不死心是我天生的性格。即便當時能讓我唱的部分已經被壓縮的幾乎不剩,我還是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去參加排練,每次放學我總是第一個到排練教室。我不想放棄證明自己的任何一個機會。
本來以為“哦,歌唱”會是我演出的底線,不會再有比這更少的歌詞了。可學校的領導看了一次我們的排練之后,當場就決定把我這部分去掉。原因很簡單,這個節目中只有我一個男生,很不協調。這個理由太好了,我沒有任何機會反駁。老師也覺得我可惜,和領導談過幾次,可領導就是領導。說出的話,哪能輕易更改。
就這樣,就在距離匯演僅剩幾天的日子,我也徹底和那個舞臺無緣。也許當時埋怨過,也記恨過,但那次經歷帶給我更多的是美好。原來我的童年也精彩過,我的童年也自豪過。
如今我已經27歲了,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現在回想起來,對于那件事我早就不再抱怨。讓我銘記的是那個初夏帶給我的鼓勵,和我付出的努力。兒童節注定是個歡樂的節日。在歡樂的時刻當然要想起美好的記憶。
前段時間,人們在網上都在討論這樣一個話題,“90后已經人到中年”。網上給出的解釋是,按照聯合國的計算方法,一個人到24歲,就到了青中年時期。這讓無數的90后倍感壓力山大。自己的青春期還沒過,怎么就人到中年了。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劃分方式是否科學。你不能否認的是,90后,即將要邁入30大關。古人說,“三十而立”。然而對于很多的90后來說,人生還處于一種茫然階段。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迫于自己年齡的壓力,匆忙的給自己做出選擇。
年齡也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身體狀態。但對于一個人的心理影響,那就因人而異了。有些人明明年輕,心里卻像活了個老人。而有些人即便已經不再年輕,卻不會被年齡綁架,活得依然精彩,充滿希望。
好像當初上初中時就有了這樣的想法,長大了,就和兒童節無緣了。當時的想法,更多的是對于長大這件事的驚喜。而如今,一想到兒童節,就會有種失落感。長大了才明白,兒童是多幸福的的階段,不想長大是多美好的心愿。
換種想法,過兒童節和年齡又有什么直接聯系呢,我是大人了又如何,如果我愿意,兒童節一樣可以過。兒童節是兒童的節日。可享受兒童節的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
人類沒有發明時光機,無論如何我們也回不到自己的孩童時期。可我們還可以“睹物思人”啊,有時間了,回到自己的小學看看吧,如果可以,坐在教室里感受下小學生的生活。有時間了,去看一場兒童匯演吧,也許他們還稍顯稚嫩,又或許時常出錯,可這些都無傷大雅,能在孩子們身上感受到那種天真才最難得。
也許生活的歷練已經讓你左右逢源,可回歸本心,我們都想不諳世事。我們長大成人不再是個孩子,可看到孩子總是讓人滿心歡喜。我們羨慕孩子,羨慕他們童言無忌,羨慕他們哭笑自如。其實大人何嘗不是孩子呢。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孩子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