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期,又是丁酉”小年”到。而歲竟已在戊戌了。
? ? ? ? ”王孫賈問道:’與其媚于奧,寧媚于寵。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是我今早讀得的文字。子曰,當然是孔夫子了。我個人認為這是祖先的一種智慧。是否是與‘’小年‘’有關呢?沒認真考究過,寫在這里,是覺得我們老百姓,很有一顆敬畏心。
? ? ? ? ‘’小年‘’是要祭祀‘’灶王爺‘’的。這我從孩童時,就常常親自看到。只是向來都是父親的承包之事。
? ? ? ? 據說,祭祀‘’灶神‘’或‘’灶王爺‘’,漢朝就已形成。宋代最為光大。我們鄉下將‘’灶王爺‘’稱作‘’灶王菩薩‘’。我記得祭祀灶王菩薩,是在‘’小年‘’時,那天,送他上玉皇大帝那里稟報人家萬象;除夕夜,又接取回家過年,這些神圣的事,都是父親一個人在做。我們孩子,好奇,圍觀。無奈年幼,記憶已模糊不清,幾無印象。只是父親會念念有詞,在昏暗的墨水瓶煤油燈下,說一些吉利話,圖個吉祥彩頭。
? ? ? ? 在城里生活后,我從未祭祀過灶王爺。城里是白墻廚房,不銹鋼爐具等炊具,都是比較講究。我也沒有張貼灶王爺的神像。覺得那是落后的東西,再說也確實不懂有什么程序或者有什么禮儀之類來搞。
? ? ? ? 年歲增長,對過年的回味,愈發清晰懷念。曾經的過年,如‘’臘八‘’、‘’小年‘’、‘’除夕‘’、‘’大年‘’、‘’元宵‘’等,我開始熱心關注。尤其是‘’小年‘’后,鄉下人家就普遍進入過年模式。辦理年貨,寫春聯,貼窗花,走親訪友等等,相互祈福道賀。鄉間年味,隨著整個村子里彌漫的臘肉香,爆竹香,孩童嬉鬧聲,逐漸濃厚。
? ? ? ? 今天又是一個”小年”到。錄一首古詩,也是慰籍吧。
? ? ? 這是宋代范成大的一詩,《祭灶詞》。
? ? ?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 ? ?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 ? ?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 ? ?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 ? ?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 ? ?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
? ? ? 乞取利市歸來分。‘’
? ? ? ? 讀到這樣的古詩,今天的我們,竟要從古人的記載里尋找回味‘’小年‘’的祭祀場景,想來已是一番感慨。這首詩,如今讀來,也是妙趣橫生,內涵豐富。對于‘’灶王爺‘’的崇拜,簡單理解就是‘’上天說好事,下界保平安。‘’
? ? ? ? ”小年‘’在北方南方,有臘月二十三,有二十四之別。相同的風景是出行在外奔走的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開始匆匆。行色匆忙中,都帶著笑容。回家過年,也許是給父母,家人們最好的禮物。
? ? ? ? 說到‘’小年‘’日,鄉下還有大掃除,做衛生的大工程。從灶房開始、到堂屋、廂房等等。房梁、墻面、窗戶、地角,通通得打掃一遍。我們四川稱為”打陽稱”(讀音)也許是”打煙塵”口語?也有說是‘’打揚塵‘’的。那時,鄉下人家做飯生火,都是柴木枯草等,炊煙四起日久,自然黑塵豐富。所以房梁上,尤其是灶房的炕笆,橫梁,會有許多煙塵堆積。我們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母親叮囑我,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這往往是母親和孩子們共同的功課。母親,還得將衣服被褥等清洗晾曬。而臘月的井水山溪水,可是異常冰冷。可我未見母親抱怨過。當我一臉花黑時,去辦置年貨的父親已經大包小包,一背篼東西回家。我記得有做年飯的佐料,有春聯,有鞭炮等等。如果可以,還有我們的新衣服。父親就拿出來,抖一抖,得意對著我們說,娃兒,今年過年又是新衣服哈。
? ? ? ? 我記得‘’小年‘’時,父親就是忙碌張羅他的祭祀灶神菩薩事。母親是不會參與到祭祀的。
? ? ? ? 好奇的我,就向母親討問。母親沒有文化,她的口口相傳,也許是祖輩講給她聽,她又不厭其煩,夾著她的感情,告訴我。
? ? ? ? ‘’灶王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 ? ? ? 傳說,臘月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百姓,叫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微薄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看到前妻家過年氣氛,很是熱鬧。自己羞愧難當,回家后,一頭鉆到自家灶鍋底下,給燒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認為張生尚有羞愧心,能回心轉意,還沒壞透到底。既然死在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吧!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一年在人間的工作,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和人們一起過年。我們老百姓覺得對灶王爺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匯報人間善惡美丑。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民間還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在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時,還會向玉皇大帝稟報主人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判明賞罰。因此送灶神時,主人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果等熬化,用來涂抹在灶王爺的嘴上。灶王爺吃得主人甜頭,他就不便在玉帝那里講主人的壞話。民間說法”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時,只限于家里主要勞力男子。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回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王”、“接灶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接回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這個是在主人家的堂屋祖屋進行的。
? ? ? ? 怪不得以前我家的雙眼大鍋灶,靠墻壁那面有張紅紙油印的灶王爺菩薩張貼著,雖然被煙火油氣熏得看不明白眉目。有時會看得母親對著神像許愿,也許期望有個好的收成,多一些填飽肚子的日子。畢竟,灶王爺是主管人家飲食的神啊。
? ? ? ? ”打陽稱”大掃除做完后,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緊湊。我記得貼春聯、門神、窗花,是我的任務。先從堂屋大門開始貼對聯,再灶房門、廂房門、到豬牛房門處。都要貼,大紅喜慶春聯是越多越好。那時還不識字太多,上下聯分不清,父親就在一旁幫糾正。貼春聯的漿糊,是我們自己熬制。我們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在我讀初中后,我家的春聯,基本是我寫聯詞,由鄰居張大伯來寫,他是地主的兒子,屬于村里很有學問的秀才。我還記得門神貼得最多的形象是尉遲恭,秦瓊兩位。他們是護佑我們的保護神,左右對稱貼。糊窗紙,貼窗花。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內容多樣豐富,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三羊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五蝠捧壽、犀牛望月、蓮年有魚、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購買的,母親并不會。我記得還要照顧貼好春官送的農諺農時百寶圖~‘’春耕圖‘’。
? ? ? ? ”打陽稱”,貼春聯等,看著簡單。可是待我做完,在大人配合下,也得要費時一兩天。在這些做完后,過年的蔬菜也早已采回洗凈,豬草牛草也是多得備夠幾日,過大年時,我們好歡喜輕松耍上幾天。然后母親就吩咐我去洗澡,理發。小孩都要洗浴、理發,精精神神,煥然一新。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大年初一,穿上新衣,以新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 ? ? ? 記憶里的兒時春節,‘’小年‘’里祭祀灶王菩薩后的情景,依稀記得的,殘存大慨只有這些。
? ? ? ? 那時,也許物質條件要差一些,可是總覺得那種年味很濃很濃。不只是說那頓年夜飯,還有許多豐富的年俗玩味,縈繞在腦海里。
? ?
? ? ? ? ——應緣荼仁,丁酉年臘月二十三日。配圖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