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明月是誰,很多人不認識她,但都認識李笑來。烏龍明月是李笑來老師的得意門生,演講課、寫作課、編程課,無一不是學霸級的優秀學員,編程課更是獲得了大滿貫的成績,短短8個月完成了好幾次成長升級,這些升級背后是一顆強大的執行力,而我恰好是個行動的“矮子”。
5月我報名了烏龍明月的行動課,第一周的作業就是在群內分享20分鐘,并且必須在當周完成,看到作業時,我的內心是焦慮的。
分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比如我們每天都在曬娃,曬吃,曬玩,曬讀書學習……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毫不費力地點擊朋友圈的發送鍵的,因為這是我們的舒適區。
但是,分享也很難,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們會不會喜歡那個他們并不熟悉的我,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值得別人學習和分享的部分,我擔心自己沒有那么好,擔心自己的聲音會沒人愿意聽,一切都化為無形的魔咒,跟我說:“你還是放棄吧! "
這周的前6天,我對這份作業抱著拖延到底的心態什么都沒做,像往常一樣聽聽微課讀讀書,寫了讀書筆記,然而分享作業就像一個隱形的壓力之劍,一直懸在頭上,不時過來提示我一下,我還是沒有任何行動。
直到周末到來,雷厲風行的5組組長突然告訴我,讓我組建一個6人小組,方便大家在組內展開分享。
于是這個行動的第一步被組長逼著啟動了——建群,我是被指定的群主,就必須把大家都召集來,于是我在5分鐘之內拉好了一個群。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仿佛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我內心里的某個結不知為何突然被打開了,既然大家都不認識我,那我就不必擔心丟人,既然群都已經建好了,何不鼓起勇氣做一次分享呢?
第二步要考慮的是分享什么。我一直沒有自信,但是我打算把這一步的完美主義打破,不妨就做一個最簡單的純語音分享,沒有太多開場白,沒有結束語,沒有精美PPT,沒有鋪墊,完全的開門見山的一個讀書分享。
于是我快速動手,把之前自己寫過的一個讀書筆記做了刪改,打開微信讀書的語音講書功能,開始了第一次錄音。
這一講,無數問題冒了出來。我第一段還沒說完就卡殼,第二遍讀著讀著,又卡殼,第三遍錄著錄著娃跑過來找我玩,第四遍我抓住給娃洗澡的空隙,終于一口氣錄完了,中間的小瑕疵我只有暫時忽略掉,因為如果重新再錄,娃就要從浴缸里出來了,我會抓狂死的。
于是終于在第四遍之后,我點擊了完成、發送,猶豫再三,把分享鏈接發到了只有6個人的小群里。這就是我的第一次分享,我長呼了一口氣,去浴缸里撈娃出來。
分享出來的那一刻,我還是忐忑的,因為我知道內容質量一般,我知道錄音錄得語速太快,我知道我的分享太短沒有達到20分鐘的標準,但是我還是很快樂。
因為這一次我終于打開了一個心結,我愿意去嘗試了,我愿意用不完美來代替不行動,我走出了分享的第一步,并且對下一次分享格外期待,并且有了更多改進的設想,我想這就是我從烏龍明月老師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相信自己下一次會更好,這一次就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