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每個父母,尤其是媽媽,永遠都繞不過去的話題,身為小一男孩的媽媽,我自己也歷經了許多許多,近期受兒子影響“作業纏身”,關于“作業”我想重新找到出路,于是乎做了如下思考。
1、 作業是誰的?作業是老師布置的,由學生來完成,目的在于鞏固所學知識,對事物有一定的認知。作業所要建立起來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聯結,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動,這種互動如果參與父母的因素,就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依賴,所以讓孩子自己記錄作業,或者把電子作業直接拿給孩子看,是最簡潔有效的方式,父母的參與反而會使簡明的兩者關系變得復雜而且無效。
2、 做作業的起始時間和過程如何商量?作業對于學生而言,如同工作對于成年人而言,都屬于應該擔當的責任,因此第一時間完成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原則。這一點要與孩子交流,并得到認可。做作業起始時間如此,也會涉及整個過程所用的時間,這個要看個人孩子而定,有的孩子適合細水長流,慢慢琢磨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有的孩子心思靈敏,速度快,故因人而異。
3、 作業的質量如何考量?多數父母參與孩子作業的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擔心作業質量不合格,所以不放心。其實這也要視作業的內容而定,比如口算和聽寫,口算要求準確率和速度,聽寫要求正確,這都是可以量化的東西,而作文則有所不同,孩子對作文的感覺也是由淺入深,認知逐步趨于成熟的,作文不能量化,只能質感,所以不能強制孩子達到父母所謂的完美和標準,允許他們一步步走路,一步步吃飯,去鼓勵和支持他們的點滴,孩子的心態才會趨于成熟。無論對待哪項孩子懼怕的作業恐怕都是如此,強制的力量會讓聽話的孩子順從,但卻不會讓他掌控自己的活動,活出自己的思想;強制的力量也會讓不聽話的孩子叛逆,從而影響他對學習的排斥和對待作業的反感。
4、 家長的位置應該在哪里?每一個關愛孩子教育的人,內心是重視作業的,但作業是孩子的主動權所在,家長要對自己的位置有一個定位,了解孩子的作業內容,檢查并了解孩子作業完成度,這里面既有數量也有質量,鑒于對孩子能力的認知,對作業完成度做客觀的內心判斷,交流溝通則需要針對孩子的個體情況有所差別。差錯較多,逐步改進,差錯較少,一步到位;做父母的都知道其實大吼大叫對于孩子的學習掌控沒有半點益處,相反會讓孩子更加的不安和無助。善意的提醒,分步的引導,商討制定目標,具體性的幫助孩子或者啟發,有獎有懲,比大呼小叫更有助于孩子成長,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5、 目前,我作為媽媽在家庭作業輔導這條路上的自我剖析:皓同學現在處于一年級下學期,陪寫作業的過程,可以用“時而嚎叫之后后悔,時而冷靜之后忐忑”來形容我扭曲的心態。老師在QQ群里不止一次提到,多數同學已經完成學校內作業,‘個別’同學沒有完成,請家長晚學后督促完成…..,每每看到這‘個別’字眼,我便極其心虛,回到家后印證后情緒立馬會變得異常的浮躁不安,帶著這種情緒講解和輔導,皓同學的緊張可以預見,于是借題發揮,嘮叨不止…..當晚看到兒子熟睡的樣子,又會覺得心疼不已,為自己的嚎叫懊惱后悔,畢竟他才6周歲多而已,又是個男孩,接受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如此自我安慰與自我被挑戰,在我與兒子之間,作業仿佛豎起了一到城墻,親子關系變得緊張,皓同學缺少了激情,這與我的內心渴望他瘋狂一點,更搗蛋一些越發的背道而馳。
我反思我的行為,我的語言,我需要讓這一切糟糕的狀況慢慢停下來;作業是他的,不是我的;即便能把他塑造成我一模一樣的樣子,我也不是什么學霸,最多不過就如同我一樣,那他自己又在哪里呢?孩子成長的天地,其實更寬更廣;一直以來,我想要孩子養成的習慣,孩子被迫接受的我不知道能不能長久,但我知道孩子洗澡后,自發的打掃衛生間的衛生,給弟弟床前端一盆水(他認為能有效防止濕疹)確是我不曾要求,而他無須叮囑每天必做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別人指手畫腳自己的人生,沒有人喜歡被命令和被控制,即便那個人是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孩子做作業也是如此,可能會不合格,可能會很糟糕,但是至少是他自己的,不是嗎?讓孩子自己去參與安排自己的任務,看似笨拙,其實卻讓他自己掌控了節奏,這是最為捷徑的選擇。
如果說“感覺好一切都會變好”,我想在晚學后,我需要參與孩子成長的,應該是一起讀書,一起游戲,一起看電影,一起做美食,一起做家務,一起運動等等,待孩子成年之時,媽媽曾經輔導過什么樣的作業恐怕他是不記得的,唯有和媽媽一起做過的那些事情在他的心里會留有幸福的印記,這也將是他人生日后遇到千千萬萬事情的動力之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017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