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九曲十八彎,奔騰咆哮,穿過什川大峽怪石嶙峋,陡峭險峻的群山,一路向東蜿蜒流去。峽口南岸,崇蘭山下,座落著一座千年古鎮——青城(又名條城,今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青城因宋朝名將狄青掃北時筑城而得名。經過元、明到清中葉和民國達到全盛,古鎮已成為甘肅中部富庶名鎮。
鴉片戰爭前夜中華民族已是危機四伏,但條城因偏安隴中一隅,獲得一份相對的安寧和歷史性發展機遇。清嘉慶道光年間,條城夾河兩岸經濟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這主要得益于得天獨厚的黃河水運和條城特產水煙。條城水煙經黃河水運到包頭,再轉運至太原、上海、福建,銷往臺灣及東南亞一帶。條城之名也隨條城水煙流傳四方,也因為條城水煙,天下煙商云集條城,古鎮曾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水煙集散地,且盈利豐厚。當時古鎮商賈云集,將四方文化帶入條城。黃河水運不僅推動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同時孕育了青城這座千年古鎮。形成了古鎮不同于周邊城鎮的獨特文化,開放、交流、包融,比周邊城鎮更加重商重學,民情風雅,古鎮文化底蘊十分厚重。
而今,漫步于古樸典雅的青城主街道,還能品味到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和耳畔傳來輕柔動聽的《西廂調》,都會使你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厚文化氣息。鎮上的古建筑:高家祠堂、羅家大院、青城書院,城隍廟,重修后的普濟閣正殿,明清四合院等使你不由得驚嘆先輩的藝術創造。那雅致的造型,生動流暢的線條,參差錯落,嚴謹有序的結構,典雅美妙的組合和富有條城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游覽條城八景:“崇蘭列嶂”、“黃崖滴水”、“武當神鐘”、“葦泉夜月”、“大船古渡”、“夾河煙樹”、“鹿谷新耕”、“小巖晚照”更是美不勝收。光緒(青城)甲辰進士,解放后甘肅省政府任命的文史研究館第一任館長楊巨川先生描述條城文化底蘊和勝景的對聯云:
桃李自成蹊? 攬勝獨饒三月景
春秋多佳日? 呼朋再見七賢風
置酒萃名流? 且遍嘗秋末晚菘? 春初早韭
登樓看畫景? 最可愛夾河煙樹? 黃石晴嵐
青城書院
清嘉慶、道光年間青城古鎮經濟繁榮昌盛,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一部分有識之士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沉重苦難在于國力太弱,其根源在于民眾的愚昧無知,拯救民族的根本在于教育。清道光12年(1832))春天,經水煙巨商李凱德和韓瑛,劉世保等提倡,社會各界捐資。由熱心教育事業的水川顧家善人顧名(嘉慶庚辰科進士)和青城人張錦芳(嘉慶丁卯解元)主持,經省府及皋、金二縣批準,在本地黃煙賦稅中抽成,添作書院修建經費。蔣家灣“源順清”起家人李凱德捐資獨巨,白銀400兩到位,工程立即開工,遂建成條城首座書院—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位于古鎮東南側。秋日的陽光撒在校園里,樹木的枝葉在陽光的照耀下斜映在檐頭園壁,片片落葉覆蓋在鵝卵石鋪設的小路上,似點綴其間。一種幽雅、靜謐,古老的氛圍從這里彌漫,仿佛先賢與你進行著超越時空的對話……
? 書院匾額橫懸于大門正中,“青城書院”四字蒼勁挺拔,筆力渾厚。一對石鼓置放于大門明柱之前,古色古香。門前有磚雕照壁一座,校門門扇為黑邊藍心,上有隸書“菁莪造士,樸棫作人”八個大字;門內東西各豎有集資石碑一座,過廳中懸掛“敬業樂群”匾額,內有四扇屏風;中院講堂上方懸有“麗澤堂”匾額;講堂西墻鑲嵌“創修青城書院記”石碑一塊,向你訴說著先賢居富思危。憂國憂民的遠見卓識。全部建筑“計上廳三楹,兩廈各三間,屏門一道,兩廈各三間,講堂三楹,兩廈各五間。二門連廈共三楹,兩廈又各三間,大門三楹,照墻一座。置買市房一處,大門一間,計房一十八間,隨市價取租”(楊巨川《青城記》)。整個建筑根據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美的構想,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筑巧妙組合,布局于平面長方形的建筑空間里,根據地勢選擇對稱和不對稱,前呼后應,極富層次。小巧玲瓏的園林點綴其間,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整體。尤為引人入勝的是建筑屋脊等處裝飾中采用的磚雕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
? 書院創立之后,猶如一雙巨型推手,對條城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在清嘉慶—光緒年間青城古鎮共培養出1位翰林,10位進士,23位舉人,孝廉方正10人,貢生82人及眾多有才學子,足見其功在千秋!
? 漫步于青城書院,勝賞其間,才能發現她鐘靈毓秀的品格和含而不露的底蘊。書院主建筑正廳內懸掛著書院精英及先祖名士崔得祿的簡介,讓人觀后思緒萬千,感慨系之。
? 耐人尋味的是,書院經歷“十年浩劫”疾風暴雨式的沖刷、滌蕩,竟然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來!與黃河北岸四十華里土地上文物古跡片瓦不留,干凈徹底,蕩然無存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更讓人難以理解!
翰林童趣
? 漫步青城古鎮,古老的巷子狹窄、幽深。羅家大院座落在幽靜的一隅,四合院大門青磚藍瓦,氣勢不凡。門內的磚雕照壁,雕刻技法精湛,堪稱精雕細琢。內容為“教五子”,這里,你能感受到條城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北方很難見到的一叢修竹,翠綠、茂盛地生長在四合院正廳前,向你訴說著當年大院主人的閑情逸致。徜徉在羅家深宅大院中,高高的院墻,阻擋了外界的喧囂吵鬧,會讓你享受那份寧靜與安祥,青石板圖案組成的蜿蜒小路向前伸展。陽光從院墻外高大古槐的枝葉間滑過,在墻壁上留下斑駁的影子,厚厚的青磚外墻和古井旁黃河石上蒼綠色的苔蘚共同訴說著一個遠去的有趣故事,我們仿佛能聽到書房傳來背誦“詩經”的童子之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青城書院創建63年之后(1895),書院培養的高才生羅經權(1867—1931,字子衡),科中進士,旋授翰林院庶吉士,成為青城書院培養的唯一一名翰林。羅經權是青城城河人,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幼時即智力超群。
? 據傳經權之母吸食鴉片,其祖父羅老太爺極為反感,為此傷透了腦筋。為阻止兒媳吸食鴉片,他下令下人在幽深的羅家大院進出口嚴加盤查。目的是從毒源上斷其鴉片供應。夏日的羅家大院悶熱異常,來往行人稀少。那個年代,婦女是足不出戶的。羅老太爺注意觀察兒媳的動靜,發現其吸食鴉片如常。他想不通究竟是什么人在為其兒媳供貨。一日他見約五、六歲的愛孫經權渾身一絲不掛從大門口拍手而進,無意撫摸了經權的繡頭(自出身始蓄發至12歲剃頭)發辮,結果抓了一手鴉片膏子。羅老太爺驚悟兒媳吸食鴉片的供貨人竟是乳臭未干的愛孫,鴉片膏子藏在發辮之下。他立即喚人將經權的蓄發剃去,心想看你往那里藏。但事后兒媳的鴉片照抽不誤,羅老太爺實在是納悶不解。一日在大門口碰到經權光屁股玩耍,愛孫心切的羅老太爺上前擋住玩耍的經權,要“戲摘”一個愛孫的“小雞雞”。無意間發現小經權將鴉片膏子團成小丸放在“小雞雞”之下,睪丸之上的小窩窩里。羅老太爺大驚失色,這還了得。上次剃了頭,這次難道將“小雞雞”割了不成?驚呼這乳子以后有翰林之位!羅老太爺從此改變了主意,同意兒媳吸食鴉片,并通知府上按時供給。理由是兒媳生了智力非凡之子,有享福之命云云。經權之母聞言此言,被年幼兒子的“孝心”感動,下決心戒了鴉片。然已毒入膏肓,不久即亡。
? ? 經權成年之后幸被其祖父言中,光緒乙未(1895),28歲的羅經權即得翰林學位。部銓山東沂水知縣,曾赴日本考察法政,歸國后仍補沂水知縣。他為官清廉公正,勸課農桑,教導樹蓄。曾簡放西寧道尹,肅州道尹,后返蘭任甘肅實業廳長,均有善政。創辦甘肅省甲種農業學校,是甘肅最早的農、林、蓄、牧專家之一,為發展甘肅農林培養了大批人才,農林專家、學者劉亞之,鄭仲承等皆出其門,功不可沒。所著有《青城詩鈔》、《蛺喋吟草》等,《畫蝶詩》為其代表作。先生樂與士大夫交游,與“五泉山人”劉爾炘為莫逆之交。劉爾炘曾撰文并書中堂條幅:
不妄求則心安
不妄作則身安
先生撰書邊對配之:
先研朱墨對溪山
更筑園林負城郭
? 以贊果齋先生,其書法力透紙背,酣暢淋漓,脫俗超逸,沉雄勁拔,有明末清初“神筆王鐸”書法神韻,與劉爾炘中堂條幅相配,可謂珠聯璧合。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翰林風采可見一斑。
《柜中緣》因
提起秦腔折子戲《柜中緣》,秦腔戲劇愛好者無人不曉,但劇作者是誰則鮮為人知。《柜中緣》上演后曾一度署易俗社集體創作,其實劇作者為青城人李干城。
李干城(1881—1952)名原楨,字干城,青城瓦窯人。出身書香世家,幼時就讀于青城書院,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凡古詩詞和地方掌故皆能盡述之。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廢除后,興策論,干城總能結合實際,針砭時弊,抒發自己的感言,為富國富民獻計獻策。干城到蘭州求學時,為劉爾炘門下高徒??既腙兾魑鞅贝髮W文學系深造。當時戲劇界名人李約梓,孫仁裕等提倡廢除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定終身的舊習俗,并成立著名劇社“易俗社”。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干城審時度勢,根據青城鄉人李英在陜西追求自由婚姻成婚的戲劇性情節寫出了他的處女作秦腔折子戲《柜中緣》。干城為人低調,一生謹慎。為避免嫌疑,他多次敦請易俗社編劇孫仁裕代為署名,故《柜中緣》上演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均署“易俗社”集體創作。公演后因劇情新穎,反封建色彩濃厚,劇情感人、臺詞動人,受到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熱烈歡迎,好評如潮。相繼被移植成京劇、豫劇、越劇等。時至今日,仍盛演不衰。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條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黃河之水和崇蘭山的地氣孕育出了干城這樣的才子。干城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受聘“易俗社”編劇,其作品有《魚水緣》、《重圓鏡》、《探春宴》、《桃花淚》等。《桃花淚》是二戰時期干城所編,作者以春秋晉楚相爭的歷史故事借喻現實,喻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強權必將滅亡。此劇在美國芝加哥演出得到極高評價,民國政府將此劇做為愛國教材上演。后受寧夏“覺民社”之請去任戲劇指導,干城抗日情殷,救國心切,曾編《商人救國》諸劇,廣受民眾歡迎,省內知識分子敬奉如師,干城一生甘守清貧,不幕權貴,所師事者惟劉爾炘,所友者惟天水鄧寶珊。干城常說:“處身果齋可法,閱世寶珊可取,生平心儀,惟斯二人而已。”解放后,干城在銀川閑住,屢蒙人民政府關照至逝世?!笆旰平佟敝?,干城作品手稿及所藏書籍足有一車,被付之一炬,平生最愛的一方足有一米見方的賀蘭石硯臺,雕刻極為精美,被“造反派”從其后人手中強行搬走,至今不知去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易俗社”曾多次派人來皋蘭(干城之子李子幹及孫女在皋蘭居住工作)尋找干城手稿及遺物,經過“十年浩劫”已蕩然無存,失望而歸。近聞西安“易俗社”塑有干城先生之雕像,以慰先生之魂。
高家祠堂
在青城古鎮主街道南側,坐南向北,座落著一座莊嚴肅穆的古建筑,它就是被省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高家祠堂。高家祠堂落成于乾隆50年(1785),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檐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匾額,四字端正凝重,意態縱橫。門外有石獅子兩座,旗桿二支。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兩米多高的石碑,記錄了家祠修建的內容。過小院直入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左右對稱。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內容的圖畫。雨廊橫梁正中懸掛黃底黑字的“進士及第”匾牌,上書“進士”二字,筆法豪放厚樸,神韻超逸。旁書“咸豐鉞次癸丑會試中式第一百六十三名高鴻儒立”,署理甘肅省蘭州府正堂加三級紀録五次主”。穿過雨廊,直入大殿,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為重檐結構。正面墻壁正中為彩繪高氏先祖畫像,方桌上供奉著“高氏門中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牌位。
綜觀整個建筑,布局嚴謹,渾然一體,道法自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理念與內涵。勝覽高家祠堂,它的建筑構思理念不在于宏偉,而在于氣勢;不在于工藝,而在于小巧;不在于景致,而在于韻味。神韻是它的精髓,集耕讀、修身、養性、游覽于一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功能與美學的結合,具有雅致的空間藝術審美價值,它的文化取向把“耕讀為本”的祖訓體現得淋漓盡致。高家祠堂正是青城古鎮繁盛時期產生的建筑,高氏先輩居富思危,高瞻遠矚,代代恪守育子讀書,家學淵源,人才輩出,在建造自己的生活家園的同時不忘建造精神家園。步入高家祠堂,猶如走進歷史文化的時光遂道,祠堂建筑的每個細微之處,都昭示著高氐家族在那個年代創造輝煌的勤勞與艱辛,誘導后輩去追尋,去探索。漫步于高家祠堂,其精巧細妙的氣勢神韻形牽意連,上下呼應,寫意與寫實結合,體現了高家祠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輩處世格調的內斂。高家祠堂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留給后輩的絕不僅僅是美學享受,而是它在精神與物質文化方面的傳承影響。
識不透“李”
清嘉慶年間,條城黃河南岸某大戶人家的莊園落成了。主人邀請了黃河南北兩岸的文人墨客云集莊園,請名家為其供奉祖先牌位的主建筑等處題寫匾額。眾客在主建筑正廳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究竟題寫什么內容合適呢?大家你推我,我讓你,始終無人肯定奪執筆。這時主人家的雇工老李正出進背灰土,每次進門路過正廳前,他都從窗戶窺視里邊的情況。這個舉動被主人發現了,主人很生氣地喝斥道:“老李,你放的灰不背,怎么?難道你題寫不成?你去照照鏡子,你這個樣子配不配題寫?”這幾句酸澀刻薄的話,使雇工老李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地傷害,只見他面紅耳赤,青筋直暴,狠勁摔去背斗和氈夾子,蹬、蹬、蹬,幾步跨入正廳,提筆飽蘸濃墨,在鋪開的宣紙上奮筆疾書,題寫了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繩其祖武”及落款,然后摔筆揚長而去。主人和眾墨客被老李的這一舉動驚呆了,老半天沒回過神來,主人更是尷尬萬分,目瞪口呆。不知是誰醒悟的早一點,帶頭鼓起掌來,雷鳴般的掌聲才響起來。所題從內容到書法,美妙絕倫,無可挑剔,眾墨客嘖嘖稱奇,自愧不如。大家這才想起找他,不,應該是請這位雇工坐上座。主人馬上笑容可掬地跑到“雇工”面前,十分殷勤地叫道:“老李,不,‘李先生’你老客廳請?!?/p>
原來,這個所謂“雇工”,原是清廷翰林院修撰,因主子“犯事”受牽連逃出京城,隱姓埋名流落民間,來到條城。本身是位飽學之士,文學、書法、天文、易理,堪輿無所不通。從此,條城人待他為上賓,尊其為“識不透”李先生,為條城教授生徒,培養了無數人才,也為條城文化注入了新的知識內容,使條城文化更加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