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陀鵝耳壢
秋天的腳步悄然走進,走在校道上,迎面襲來的花香,倒真讓我忍不住深深吸上一口氣。巴山夜雨吹落了不少花朵,遠遠看去,桂花樹下的小道儼然鋪上了一層黃色花毯。這條小道是我去巴掌塘的必經之路。欣賞這樣的美景得早起,若是晚了,清潔的阿姨就會把它們掃掉。
巴掌塘位于巴蜀樓與圖書館之間,在偌大的空地上只占了一隅。至于為什么叫巴掌塘,我想是因為它面積不大,形似像巴掌而得名吧。剛進學校的時候,我管它叫荷塘月色,因為塘里種了荷花,夏天的時候我喜歡來這里看荷花。巴掌塘的水常年都是綠色的,池塘里長了不少藻類植物,微風掠過的水面,偶爾會泛點漣漪。靠近巴蜀樓的一側有個小亭,亭子沒有尖頂,而是用水泥鋪了個平頂,上面布滿了常青的藤,葉子是一律向下的,有點像爬山虎。亭下用水泥筑成的長條便成了板凳,在塘邊延伸出來,倒成了一道綠色走廊。圖書館與巴蜀樓之間還有一個小廣場,四周都被高大的樹木遮蓋,廣場中間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在廣場的周圍,安置了不少長椅,夏天這里是個好去處。周末或平時的下午,總能看到不少老人聚集在這玩紙牌。從圖書館向前走幾十步,向右拐個彎,就到了廣場,繞過花叢與小竹叢,便來到了綠色長廊。我來晚了,長廊的好位置早以有所屬,我只好坐在綠色長廊的中間,正對長廊的出口,背對著巴掌塘。我的右邊離我幾米遠的地方,穿藍色牛仔褲的男生在大聲地讀書,聲音渾厚。他讀的是法律條文,估計是法學院的同學。趁他轉身之際,我才抬頭瞧了瞧,他上身穿著一件黑色T恤。他每讀一遍,便合上書試背一遍。來回踱步于塘邊,背書的時候,他的頭總是向圖書館看去。他的前面有一棵柳樹,倒垂在水面上的柳樹,微微地晃動著。那里屬于手指并攏的尖頂部分,沒有荷花荷葉,唯有一棵垂柳,只有那里能看柳樹的倒影。我的左手邊,在我四五步遠的地方,有一個女孩正在讀書。對于我的來到,她似乎沒有發覺,一直在那低著頭讀書。她讀著的是語言學方面的知識。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也是她在準備考研,也許她就是這個專業的研究生。我轉過身去,看著巴掌塘。時值九月,仍有荷花亭亭玉立在塘中央,向著綠色走廊的方向。圖書館擋住了部分晨光,透射出來的陽光照耀著池塘盡頭處的荷葉,在秋風吹動下,輕輕搖晃,別是一般風味。我在看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覺得空氣是香的,書也是香的。才翻了兩頁書,一個穿格子襯衫的女生從我面前走過,雙手拿著攝影架,在我與讀書的女孩的中間停了下來。她熟練的擺好攝影架,拿起掛在胸前的相機,調整好角度,便拍了起來。順著她的方向看去,那朵傲然挺立于綠葉當中的荷花,必然成了她首選的拍攝之物,美的東西誰也不愿意錯過的。在攝影的同學的整個拍攝過程中,即便是走了之后,那個讀書的女孩不曾抬起頭來,繼續津津有味地讀書。過了不一會兒,有個大伯推著一輛嬰兒車過來,在長廊門口停了下來。小女孩兩歲多的樣子,微卷的頭發,粉嘟嘟的臉蛋,黑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眼前的一切。她稚嫩的小手里拿著一張紙。她看著我,微微側過身子,回過頭然后說:“姐姐在看書,我也要看。”說著便抬起那小手,雙手拿著紙張,有模有樣地看著手里的紙,乍看還真像個小大人。女孩的爺爺便彎下腰,俯下身子,看看小女孩。又抬頭看了看我,他笑了,我也笑了。大伯正要推車走的時候,小女孩還向我揮揮手說再見。看著他們遠走的背影,我也起身離去,這巴掌塘是愈發的叫人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