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就想就這個話題寫篇文章,當時怕忘了,就先取了個標題,簡單記錄一下思路,正文卻一直沒有動筆。今天突然想把它完成了。
這個思路從何說起呢。前段時間回家,發現家里的洗發露快用完了。當時是在某東上活動價買的潘婷,兩大桶洗發露,一中桶護發素,還有幾個旅行裝,很實惠。再之前買的是沙宣,基本也是同樣的搭配。這里不得不說,某東上做活動時買那些洗化用品,真的很實惠,也很方便。
扯遠了,咱們再說回來。家里洗發露快用完這件事我一直記著,回到北京后,我就惦記著趁著雙11活動,再給家里買點兒生活用品,囤點兒貨。和我媽語音聊天時,就問她這次想要什么牌子的洗發露。
母上大人說,你又給我買啥洗發露呀,不用你買,我這馬上就用完了,用完了我自己去買。
我說,別啊,正好雙11做活動,現在買便宜。這次還買潘婷的?
她說,這次不用潘婷,總用一種不好,你別給我買啦,我自己買。
后來一來二去兩次,我媽拗不過我,就讓我自己看著買。
我又想起來家里好像也沒有衛生紙了,我就說一并囤點兒衛生紙,告訴我媽讓她就別買了,免得買重。和我媽不免又是一通“一來二去”,她說什么馬上就沒有用的了,不過最后還是聽我的了。
我在某東上買了一套沙宣,一箱潔柔Face的衛生紙,兩大桶汰漬洗衣液,兩只牙刷。
其實我知道,我媽說“不想總用同一款洗發露”是“我自己買”的借口,而“我自己買”則是不想讓我花錢的借口,一是不想讓我花錢,二是嫌我買的東西貴。其實我也知道,如果讓她自己買,洗發露應該就是飄柔9塊9,衛生紙買的也是比較便宜的那種,牙刷則是還能用就繼續湊活。
等收到快遞之后,我媽給我發語音消息,呦,你這都買的啥呀,這么一大箱;打開快遞以后又說,一下買這么多干啥,還買這么貴的,都浪費了。我就說,都是日常用品,放著也不會壞,正常用就行,快用完再給我說。
我父母大人小的時候,已經不是最最困難的時候了,但是生活還是很貧苦。聽他們說起以前,我感覺那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浪漫的貧苦,有時,我甚至心之向往。
這種單純浪漫的貧苦也就養成了我父輩那一代人勤儉節約的優良習慣。雖然不至于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但是生活中也是能省則省。
現在生活好多了,買東西也方便,但是習慣卻不那么容易改變了。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我感覺完全沒必要精打細算到有拘束感的地步。牙刷用了兩三個月就換只新的,沒必要用到毛都快磨平了;毛巾過段時間就換條新的,毛都快掉光了就可以給抹布大軍換換血了;香皂不用剩下那么一小片還堅持要用完,甚至把最后的那一片再捏到新買的那塊上讓它延續生命。生活用品沒必要等到“不得不”的時候,才去補充新鮮血液。折騰幾次也省不出來一頓飯錢,不如放下心理包袱,舒坦。
我想起來我媽媽講的一個小故事,當年在老家村里有一個老太太,她有一瓶香油,每次需要吃香油的時候,她就用一根筷子伸到香油瓶里,小心翼翼地蘸出來那么一筷子尖兒的香油,刮到菜里,趁趁那股香味。為什么不把香油倒出來呢?因為她覺得那樣就浪費了。不知道是不是有夸張,可能那個年代確實有苦處,不得已而為之,可以理解,但如果時至今日,如果還節省到那種地步,是不是活得太憋屈了。
當然,這么說,絕不是支持浪費。浪費是要堅決杜絕的,但生活真的需要適度的鋪張。
去年此時,我還在美國體驗生活。美國人的生活習慣,相對于我們來說,浪費得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我那時在Jersey City,和NY Manhattan就隔著一條Hudson河,正對面就是WTC。每次晚上在河邊走時,都感覺夜景超棒。不過,我發現不只是NY燈火通明,就是Jersey這邊的街區也是,而且幾乎所有的大樓,即使晚上沒有人了,樓里的燈也是長明的。一開始不知道為什么,后來聽說,是為了視頻監控才亮的燈,萬一有人進來,亮著燈就能拍清楚是誰進來了,再說,人家老美也不在乎電費這幾個錢。我不清楚這是不是美國大樓不關燈的根本原因,但對于我這樣一個從小接受“隨手關燈,節約用電”教育的人來說,如此的理由不由得讓我唏噓。
美國是耗電大戶。美國沒有暖氣,都是空調,并且基本不關。美國的環衛工人在掃草坪上的落葉時,用的不是掃帚或者耙子,而是大功率吹風機。沒有見過晾衣服,都是用的烘干機。超市賣的鮮牛奶都是超大桶,很便宜,不過經常沒有喝完就倒掉;雞翅跟五磅的比兩磅的貴不了多少,幾個人兩磅不夠吃,寧愿多買點兒,哪怕最后扔掉。不是你非要浪費,而是就價格來說,這樣是吃得最舒服最省錢的購物方案。
老美廚房里幾乎不用抹布,用的都是廚房紙,桌上本來用抹布一拂就可以擦去的水,也是撕下兩節厚實的廚房紙擦干凈后,就扔掉了。他們覺得抹布不衛生。這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養成的全民習慣,如果讓他們回到抹布時代,怕是他們會覺得很拘束、很麻煩吧。
平時公寓里常備幾箱聽裝碳酸飲料,因為超市時不時就會有$10 for 4的優惠活動,折算下來價格比國內還要便宜。出去吃個快餐,餐巾紙都是給你一大沓,只要你愿意,兩天的廁紙你也可以奢侈地用餐巾紙頂替了。超市購物結帳時,熱情的收銀員會穩妥地給你套兩層塑料袋,這些塑料袋都特別結實,不過基本回家就當垃圾扔了,因為家里有超大個的垃圾袋,垃圾袋有封口,也不貴,用起來很方便。
說了這么多美國人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不是為了說這些才是合理的生活狀態,而是說,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活法。如美國那樣浪費的習慣,美國人并不覺得有問題,反而,如果讓他們來過咱們的生活,他們會覺得詫異。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美國有美國的活法,過去咱們貧苦時也有貧苦的活法,但是現在生活有了變化,好了起來,過于節儉的習慣也是要跟著有些變化的。
我們的生活應該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保持一種健康的穩態,既不要以前的骨瘦如柴,也不要老美的那種營養過剩。
生活用品不再多說,常更換,用著舒服也健康。
如果去超市買東西,有塑料袋,咱們可以用來當垃圾袋用,但是家里還是可以常備幾包垃圾袋,沒幾個錢,但你發現會減少不小的清理成本。
平時家里也可以囤一些零食牛奶飲料,家里來了朋友,隨手拿出來就可以招待,不要為了招待而就留到快過保質期,時不時犒勞犒勞自己,讓自己的零食庫保持健康動態。
不要浪費糧食,保持光盤習慣,但是什么時候想改善改善出去吃一頓,請大膽地出去吧,生活需要這樣的調劑。
其實,最難改的,不是生活,不是習慣,而是觀念。你可以給提供一個人你想要的那種生活條件,但只要他的觀念沒有改變,你眼中的合理舒適,甚至是大多數人都認同的合理舒適,事實上是他的不快樂。而觀念的改變,毫無疑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頗有些盡人事聽天命的意思。從小處著手,適度地把生活的標尺放松些,慢慢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所謂家中有糧,心里不慌,沒事也給自己多囤點兒糧吧,讓生活適度鋪張,對自己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