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復利的力量不可小覷
作者:覺者看世界
生態是什么?生態就是產品產生產品;
裂變是什么?裂變就是用戶產生用戶;
分銷是什么?分銷就是渠道產生渠道。
為何我們知道的太多,懂得太少,會做就寥寥無幾,表達就鳳毛麟角,感召就絕無僅有?
絕大多數的成功與智商沒有任何關系,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有關。
通常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報、努力就有收獲、事情由大多數人的意見決定的、社會進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事情可能正好相反,世界的不公平隨處可見,你的付出不一定有對應的收獲,社會共識也并不是由多數人的意見決定的。
大多數人總想著賺快錢,用最短的時間追求最快速的財富積累,追求過高的回報率。
而真正的智者,追求財富的穩步增長,平衡好回報率和時間,因為一夜暴富很難,但慢慢掙錢容易很多,這就是復利的魔力。
上學時我們也學過復利和單利,那時候可能并沒有理解它的真正含義;步入社會后理財也有了復利;連愛因斯坦都提及過復利:“復利堪稱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它的威力甚至超過了原子彈”;看來復利不可小覷。
復利之所以必然被收取,無法回避,是因為它源于人類心理的底層:在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更傾向于先甜后苦。
當我們面對兩種選擇,比如讓你選擇今天拿100元和明年拿100元時,大家都會選擇前者。所以要讓人們推遲享受,就需要提供對價,也就是利息。
而之所以復利是利息的本質而不是單利,是因為單利根本不可能實現,假設你去銀行存100元錢,為期十年,如果銀行告訴你它們是按單利支付利息的,你會選擇一年到期,你把本利都拿出來再存一年,如此往復。(所以如果銀行在用單利計算時,必然提升利率,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復利)
而將復利的范圍擴大,它的本質是做一件事可以導致一種結果,這種結果可以反過來對這件事加強。不僅僅是投資,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只要符合這個規律都會產生復利效應。
復制思維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決定人的一生!成功需要勤奮,更需要復利思維。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印度一國王打算重賞象棋的發明人,國王問他有何要求。他說“陛下,請您在圍棋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賞給我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2粒,第三格內給4粒,第四格給8粒,以此類推...”
國王一聽,以為這區區賞金,于是滿口答應。
結果如果要計算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來全印度的糧食,國王也兌現不了他的諾言了。因為按照宰相的要求,他要的是全世界在兩千年內所生產的全部小麥。
這是復利所產生的巨大價值。
復利思維,不僅僅是財富積累,還可以指導人生,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閱讀的人,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鍛煉的人,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每天付出一點努力的人,所有他們做的事情,都很平凡,但時間讓他們變得不平凡。
所以,當你付出時,回報率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你要怎么做能堅持一輩子,才是最重要的。時間是一位偉大的作者,它帶來的回報一定超過你的想象。
先問一個問題:
假設一張0.04m的普通紙張足夠大,將其對折,再對折,如此重復對折64次,大概會有多高?
很多人想,一張紙才多厚呀?薄薄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折64次,撐死了也就幾層樓那么高,10米?20米?這已經算是極限了。
而事實是,如果你算一下的話,一張薄薄的紙,對折64次,其高度166020696萬公里,這個長度是什么概念?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里。
這就是復利思維的力量。
事實上,對于“復利”這個概念幾乎人盡皆知,就是簡單粗暴的“利滾利”。但是,實際運用時,我們絕大多數人會忽略“復利”的作用。我們看不起每天堅持一點點,會帶來大改變,不太相信“遲延滿足”。
如果你還不能相信的話,再看一個問題:
一片池塘出現了一小塊浮萍,它每天增長一倍,預計10天就能長滿整個池塘,請問,多少天能長滿一半水面?
答案是第九天。
也就是說,你第九天看的時候,才覆蓋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時間,就覆蓋全部了,聽起來魔幻,但事實如此。
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復利是以疊加的方式、由量到質的突破。在這過程中,我們只需要比昨天付出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長期堅持下來,我們可以收獲到翻倍的收益。
在現實當中最常見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階段,從小學到中學,再從中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每一個階段都在做好當下的事情,正是由于這種階段性的提高和堅持,才能享受到復利帶來的效應。
復利效應可以應用到學習上,成長上,也可運用到生活上。你知道嗎?胖子從來不是一下子變胖的。
所謂復利思維,其本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
正如一張紙的對折,每一次都是把之前的結果翻倍;
正如滾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大,而越來越大的雪球又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雪,如此不斷重復,雪球會大到不可想象;
正如財富的積累,當你有了盈余資金,即使不多,只要能產生盈余,哪怕很低的盈余(例如回報率5%),不斷重復,利滾利,長時間下來,也會是一筆很大的資金。
這其實是一個數學問題,叫做幾何級數增長。
比如說2的二次方是4,2的三次方是8,2的四次方就是16,到了2的七次方就是128。這種增長其實和原子核的聚變非常像,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投資領域就能帶來巨大的收益。
經濟學家用一個公式表達復利效應:(1+r)?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
當r為正時,例如你每天堅持看半個小時書,也許一天兩天,你和別人的差別無法顯現出來,但三四十年之后,差異是你想象不到的。
只要r為正,即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奇跡。
由于利息的本質就是資金的時間價值,所以在足夠長的時間段上,你會發現即使是投資回報率上有一個微小的差異,單利和復利之間也會形成很大的財富差異。
復利效應也驗證了一句話:你今天所走得每一步路,都能在將來給你反饋。在運用復利思維時,需要我們拉開時間線,以生意人思維和銀行家思維去看待長期變化。
注:生意人思維是指理智看待投入和產出;銀行家思維是指格局大小;
想達成目標也好、夢想也罷,都離不開持續性的堅持。復利效應所能給你的,都是你前期堅持努力的結果。
如果說人生是一筆運算,那么有些人在人生中兢兢業業地做加法:1+2+3+4+5···也有些人一生努力爭取做乘法,1*2*3*4···
但有些人不僅于此,他們運用復利思維,為自己人生做最大化的乘法,創造人生奇跡,這就是人與人的懸殊差距所在。
你會發現是另外一番景象,生活中處處都是復利思維。金錢、能力、健康、讀書、溝通、教育······都有復利的影子,而活得更長,才可能享受到人生的復利。
復利和單利,在初期的時候,差別還不是很大。同樣是投資10萬元,到第10年的時候,也只是相差5.9萬,可是隨著時間的拉長,差別越來越大,第50年的時候,單利是60萬,而復利是1174萬,簡直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復利的神奇之處:在剛開始的時候復利效應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非常驚人的效果。
復利是指數型增長,好多人說,我本金少,我去定投根本賺不到多少錢啊,但是需要一段時間,我們的資金就會呈指數增長,但是不開始,永遠是0!
大家都知道復利很牛逼,那么影響復利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個是本金,本金越多,最終收益越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本金的影響其實沒有那么大。
第二個因素,影響挺大,就是收益率,一年賺3%和一年賺10%,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在本金不多的情況下,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提高自己的收益率了。
第三個因素其實影響更大,就是時間。年復利和每天復利,后者要高很多,迭代的次數越多,復利威力越大,真是恨不得每一秒都在復利。
相信大多數普通人是依賴工資結余進行投資的。而我們年輕時可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總想著還有明天,想把一切責任都交給明天的自己。
其實,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限的經歷和財富,持續反復的投入到某一個領域,長期堅持若干年,最終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實現財務自由。
有什么財富秘訣嗎?
沒有,就是很簡單的復利思維的運用: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做,如此而已。
既然按照復利思維的效應,掙錢很容易,為什么還有很多人掙不到錢?
這里有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認為復利的核心在于回報率,但其實復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時間。
即使年5%的回報率,100年后,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持續做到100年每年5%的回報率?
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沒有這個耐心。
要么覺得回報率太低,不屑去做;
要么覺得回報率太低,摁不住蠢蠢欲動的瘋狂舉動。
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根本的區別。
大多數人總想著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時間追求最快速的財富積累,追求過高的回報率。
高回報率意味著高風險率,被騙、虧空、債臺高壘,壓死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
真正的智者,追求財富穩步增長,平衡好回報率和時間。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要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
90年代的股票,10年的房地產,17年的比特幣和消費升級,未來的區塊鏈和數字經濟,這個時代不缺機遇。
只要你用心、有耐心,未必會成為首富 ,但實現普通人的資產增值保值還是不難的。
一夜暴富總是很難的,但慢慢掙錢相對容易很多。
復利的的魔法在漫長的時間中發揮了魔力,如果我們行動時間晚了一點,那么投資回報就會少得多。所以執行力強的人往往會提前行動,爭取時間,讓復利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復利有正向的影響,也會有反向的影響。
大家可能要問,反向的影響是什么呢?最簡單的就是,通貨膨脹啊。
我們的資產一直在被通脹吞噬著,還是用最典型的例子來說明,90年代的萬元戶是有錢人,現在只有一萬元就是扶貧對象。
記住:你推遲投資的每一天,通貨膨脹都會發揮復利的反向作用,你與別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很多年輕人說,我沒錢理財,錯!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20歲的100塊,和30歲的100塊能一樣么?20歲的100塊可以積累10年的復利,越早開始越輕松。
再拿準備養老金為例;
如果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其實是很輕松的。等到到了40歲,50歲的時候,再想著準備養老金,那就很吃力了。
當然了,也不是說這個時候就不能準備了,這個時候依然是最早開始的時候
創造財富,而不是靠財富自己創造財富,才是獲得財富自由的真諦。
人生建議: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復利。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通常說復利,都想到了投資,想到了數學題,那么復利僅僅體現在投資么?
不,我認為復利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法則,在很多地方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只可惜,這個世界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做難的事情,而不做容易做的事情。
希望你不要這樣。
復利思維,可以用來思考人生,而不僅僅是財富積累。
復利的奇跡,對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同樣有重大的啟發。查理·芒格說,要爭取每天睡覺前,都比醒來時聰明一點點。這句話太重要了。這是個人成長中的復利效應。
假設現在自己的水平是1,每天進步1%,則1年后:
每天毫無長進的結果:1.00
每天不斷進步的結果:1.01^365=37.78
每天退步1%:0.99^365=0.025
第一個算式告訴我們,每天進步1%,一年后就會進步37.78倍。
第二個算式告訴我們,每天退步1%,一年后就幾乎歸零!
復利在正負兩個方面的威力都被低估:
1、正復利(持續贏利)增長財富的威力被人們“想當然”、“自以為是”的“常識”所大大低估;
2、負復利(持續虧損或較大虧損)毀滅財富的威力也被人們“想當然”、“自以為是”的“常識”所大大低估。
以上的復利結果同樣是震驚的:對于每天努力一點點的人,一年后將比以前的自己優秀38倍;而每天退步的人,將自己的才華消耗殆盡。這說明每天堅持學習,對自己嚴要求,假以時日,個人能力的進步上將超過自己想象,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會贏在起點,不要小瞧這1%,復利效應告訴我們1%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現在,從1%開始,建立我們人生的復利思維吧。
很多著名人士都有每天固定讀書的習慣,曾國藩號稱無一日不讀書。
但是結合現在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如潮水般涌來的信息,我們在知識復利這個領域存在很多誤區,比如深度閱讀和泛泛而讀,專業領域閱讀和事事關心,碎片化閱讀無處不在,中間如何平衡時間、精力,達到真正的“知識復利積累”,還需要每個人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做篩選、優化,并堅持不懈地去執行。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頭條和微信,誰還不關注個幾十上百個公眾號呢,每天碎片化閱讀其實占的時間是非常龐大的,對信息的提煉和粹取、轉化為自己知識的比例有多少呢?
打開頭條,你看到的都是你關心的,如何實現轉化,如何起到持續、正向的收益,對于知識的體系化積累至關重要,要不然都是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連“懂得”都沒達到,“行動”就更無從談起。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認為知識的積累是個單利過程,而思維的訓練是個復利的過程。
知識的積累的邊際效用遞減的很明顯,比如我們背唐詩一百首會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收獲巨大的過程,但是把全唐詩都會背則顯得沒有那么大的收益,因為從性質上來說,這是一個同類知識的積累的過程。
會背一百首唐詩推廣到背五百首唐詩,帶來的樂趣不到五倍那么多。
思維的訓練則不太一樣,查理芒格在無數的場合強調多元化思維的重要性,一種思維和另外一種思維可以說都是互相促進的,而一個知識點和另外一個知識點,有時候是沖突的。
董卿說:“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
在復利思維中,臨界點往往在區分這個世界的平庸者和偉大者。
所謂知識復利,就是新知識不斷成為下一次思考素材的積累,從而讓知識能夠不斷以“復利”速度快速迭代。
所以,找到一塊固定的陣地,去深耕細作,穩扎穩打,跟著大趨勢去扎扎實實的修煉自己的武功,等待復利效應,厚積薄發,財富反而來的一點都不慢。但是,如果連一塊固定的陣地都沒有,卻在說慢就是快的話,那就無異于癡人說夢了。
如果把智慧分成三個層次:取勢、明道、優術,中國人研究的最多的就是取勢,而取勢的決策次數太少不容易形成思維習慣。
我們的每一次飲食,每一次鍛煉,每一個與健康有關的選擇,其實都是加在我們身體健康上的復利因子,有正的,也有負的。
每天鍛煉半小時(形式并不重要,跑步、keep、騎車、健身房),1個月、2個月都看不出來多大變化,但是1年、2年、10年、30年之后,身體狀況的差別是巨大的。
復利有什么特點?就是最開始毫無聲息,后面就爆發了。
每一次熬夜,每一次不按時吃飯,每一次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都將影響著健康的復利。
連續40年沒有生病,連基本的感冒都沒有,做到這樣,難嗎?
我一開始以為,難。
如果讓我做到連續1年不生病,可能還可以,但連續40年不生病,連基本的感冒都沒有。
難,真的很難。
我也曾經抽煙喝酒,每天應酬,生活很沒規律,大腹便便,后來愛上了健身,每天估計至少運動個兩小時,1年時間,體重直線下降50公斤,無反彈,至今保持,跟健身教練都快有的一拼了;以前我也是每天找借口(輔導孩子時間多、工作內容多之類)。逃避運動的階段,跟復利的穩定收益率相對應的,持續的正向鍛煉很關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或者損耗掉了。
健康也是有復利的,你今天多鍛煉20分鐘,身體就能得到一分的鍛煉,反過來就能促進你明天的工作和鍛煉。
其實要身體健康真的不難,一日三餐正常吃,別熬夜,作息規律,每天堅持慢跑和鍛煉半小時,難嗎?
不難,用點心都能做到。
一直堅持,身體就會給你回報。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支撐點,承上父母大家庭,啟下子女人生教育。夫妻關系的穩定、和諧也是要靠持續、長久的正向復利去不斷推動。
但自古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很多的夫妻關系都在日常瑣碎的不如意中慢慢消磨殆盡(最新統計全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上升7年達到了38%,北京達到了48.3%);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發生問題之后一起想辦法解決,不推卸、不抱怨,每次的坎坷都轉化為感情深化的正向推動(收益率為正),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復利效應也會顯現。
人脈也是一個復利模型,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
職場上有一個說法,叫做“情感銀行”。
今天,你損害了一個朋友的利益,就是從“情感銀行”中取了錢;
今天,你和朋友合作共贏,即是往“情感銀行”中存了錢。
“情感銀行”其實就是你的人脈資源,一個人“情感銀行”中的存儲越多,意味著人脈資源越豐富。
簡單來說,一個天天需要麻煩同事的人,和一個天天能給同事帶來幫助的人,在公司同事群中留下的形象一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微笑原則”:每天早上上班,對每一個同事微笑,一年后,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你的微笑所傳遞之人,又會把對你的好印象擴散出去,并在行為上反饋給你。
例如,在與你共事時更加積極,對你的工作更加包容等等,這些反饋會促使你更喜歡微笑待人。
人脈復利的最終回報是,你將會在人群中擁有自己的形象,以至于每當有人提起你,立刻會有人附和說:“他可真不錯啊!”
富人織關系網,窮人織人情網。富人的觀念是人脈就是錢脈,善于織就關系網打造自己的人脈銀行。而窮人織就的只是人情網,并不能給自己帶來錢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領域才是復利思維最適用的。每個家長對于教育理念、教育成功的標準都有不同的定義,我們不去討論優劣。
但是不管選擇什么樣的理念,也許在過程中,方向和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不斷調整,但持之以恒的投入是家長和孩子享受成長過程、通向幸福歷程的必由之路,這個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那我們來看復利思維最關鍵的點是什么呢,第一是目標,第二是自律和堅持,第三是別盲目相信勤奮的力量。
目標的制定因人而異,自律和堅持卻是大同小異,自律和堅持的前期大部分都是很興奮,豪情萬丈,到中期就會異常痛苦,因為走出舒適區,改變原有模式是非常艱難的,后期才會變成一種享受,融入生活方式。絕大多數人都到不了后期就停了。
所以說自律與耐心是達成復利成長的法門,低復利、多年份是穩健致富的方法。
不過要達成此目標,你必須嚴于自律,持之以恒。你必須自我約束,才能存下金錢用于投資;你必須堅持到底,才能聚細水為洪流;你必須富有智慧,才會懂得以小本致富需要時間老人的幫助。
以低復利累積財富的過程起先很沉悶,沉悶期通常長達7-8年。
自此之后,復利累積過程將變得非常有吸引力甚至有刺激力。
有的人說,我已經晚了,怎么辦呢?那就要想辦法利用復利來縮短差距。
真正的智者,追求穩健增長,更看重長期性的時間,而不是短時間的回報率。
人通常都看不起,或者不在意微小的進步,其實,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進步,才能給你想要的未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什么一步登天,所有的成就都是復利的力量,我相信復利的力量,也相信投資的必要性。
復利的人生,更看重有生活質量的人生,因為只有這樣的人生,才能走得長遠。
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
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閱讀的人,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鍛煉的人,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每天出門精裝打扮的人,那些數十年如一堅持每天認識一個陌生人的人......
所有他們做的事情,都不偉大,都很平凡,都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因其堅持,時間讓他們變得偉大。
當你付出時,回報率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你要怎么做能堅持一輩子,才是最重要的。
時間是一位偉大的作者,它帶來的回報一定超過你的想象。
最后送一句話給大家: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所有的這些復利,就化成了我們的日常。
把復利,當做人生的一種慢節奏。
這樣的復利,也許很笨拙,不聰明,
但有人已經走得如此完美,如此華麗。
喜歡的,就跟隨······
有人說: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方法。而這句話換而言之:時間才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方法。所以,到底是時間的朋友,還是時間的敵人,主要是看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