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沒有辦法管理,能管的是只有自己!
因此,在沒有方法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妨用李笑來的辦法,或許有幫助!
第一步是估算時間
為什么人們總是錯誤估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呢?因為大多數人在執行任務之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分辨任務的屬性——它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我理解的是你有多大的能力駕馭),在這里有句話超級棒:
你清楚地了解這個任務的每一個環節,知道應該如何拆解任務、應該怎樣分配拆解出來的子任務、每一個子任務有多少個步驟、每個步驟需要耗費多長的時間、哪些步驟需要格外小心……在這種情況下,正確估算完成任務需要的時間是很容易的。(平時看的文字不代表就懂,要有一定的深刻見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寫和說,千萬不要用以為的思想來決定一切,那就大錯特錯,當然,早做,辭了就不用在趕工了,謹記)
杰弗里感嘆:生命如此短暫,學習技藝需要的時間卻如此綿長。
李老師提出一個方法提高估算時間能力的習慣: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弱需要的時間。
原來我這么多的失敗就是從未想過這個問題,遇到問題傻傻地解決,最后浪費時間又自己生氣,真的是要炸了,今后必須得改!
想要出類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小時。
第二步是及時行動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在沒有行動之前就廢了,我少不了。
比越早開始的就是馬上開始!
大多數的拖延癥,是明明知道有事要做,但就是不愿意面對,導致一切擱淺,話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要不斷去改造自己,即使比昨天有0.1進步也是好事。
勤能補拙之前要認清接受現實。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將來的某一點,而是朝著你加速撲來(和截止日期是一個道理,只有加上有效時間,人才會有所作為)
不要相信明天會更好,時間是用不完的騙人想法,無論怎么過,時間都會走掉,明白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么都不做!
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第三步是直面困難
效率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難,任務分簡單和困難的,最好的做法是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上(貌似我就是在做簡單的事兒,困難的擱淺了……)
獎勵與懲罰,人做事的動機源自兩個截然相反的原因,而事實上,接受懲罰是積累經驗的唯一起點(我就是積累得太少才會一直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受挫的能力不行)
通常因為重要二困難,也因為困難二重要。凡事只做簡單,回避困難的人,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
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
第四步是關注步驟
做事三問:何事、何因、何法。
以上三者之中,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地細分我、拆解任務,而且越具體越好,直至每個任務都自己完成。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項目經理——自主、獨立,是心智成熟的認必有的素質。
任何技能,反復拆分任務,最終確認子任務是可以完成的,這種技能,掌握的人在默默地運用,而忽視的人從未看到它的具體實施過程和巨大的好處。
第五步并行串行
初中知識:串聯分壓,并聯分流。
提高效率指的是原本串行完成的兩個任務現在可以并行完成。
李老師說:無論學到什么東西,都可以接著問自己,那……這個道理還可以運用在什么地方?反復問自己這種簡單問題,能夠鍛煉自己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一直以來,自己做事從來不會思考到嚴謹性,只是一味地傻做,不動腦筋,才會成長的慢)。
將兩個任務并行,如:跑步聽英語,等車看書。養成一個習慣:把要做的事用紙和筆寫下來,把任務落到紙面上,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務是簡單和機械,哪些是復雜和靈活,把“機械”和“非機械”搭配完成。
并行任務的前提是對自己有足夠清的認識,并且要主動并行,被動意味著效率更低。 (想到效率手冊,只有主動接受和改變一切才會進步)
更重要得是讓自己擁有“多任務操作系統”的方法是切分自己的時間,應用這種能力,比如先做一個工作列表,把任務羅列出來,把自己的時間切片,不知不覺,效率就會有所提高!
(看書不代表就懂,懂不代表就會,會不代表就做到,只有真實地落實到具體的每一步,你才能說已經掌握此項本領)
第六步感知時間
與時間成為朋友,才知道她的寶貴。
柳比歇夫的時間—日志故事,獨特的時間統計法,讓人仰望(具體到每一天,做了什么,哪些事情,所花的時間)
李老師也是30歲后才開始覺得自己做的事正在慢慢地變多了起來(今年26歲,還好比他早,愿自己做得更好)
做記錄,更容易找到不足的地方,想明白“基于過程”與“基于結果的”兩種記錄之間的區別,嘗試在記錄得每件事請上加上時間!這會讓米感知到時間的魅力!
刻意訓練是最好的方法,想盡一切辦法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讓自己的時間與行為“合拍”——“與時間做朋友”。
(任務技能的習得都是要自己給的,所以要去了解你想要什么,如何做,結果怎樣,只有落實到每一天,才會有所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