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日子”、“喪”等詞匯都代表著當下正處于迷茫狀態或者是已經很確定未來的一種生活狀態。
那么如果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把問題反過來想,如何才能生活的不喪,如何才能不混日子呢?
第一,設計你自身所處的環境,如何判斷這個環境是不是適合呢?首先要看在這個環境之中你是否可以獲得新的優秀的朋友,如果我們的環境可以讓我們結交這樣的朋友或同事,那么這個環境是適合人成長的一個環境。其次,你在這個環境當中感覺到自己特別傻的時候是多久之前,如果你感覺你小時候很傻,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換一個環境了,因為在這個環境之中你的認知沒有任何的改變,你感覺自己永遠是對的。一個不否定自己的人不是因為自己太完美,而是這個環境沒有讓你成長。
第二,引入外部監督來督促自己,舉個例子、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身教大于言傳的,那么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好的行為方式,就需要我們父母同樣做到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這就相當于外部監督。還有為了讓很多不愛讀書的人也可以不斷的吸收知識,所以研發了很多可以聽書的APP,講書給你聽,每天的打卡監督獎勵,這也是一種外部監督,又如,微信中很多的學習群,健身啊,各種知識體系的學習等等都會有設置很多讓你堅持下去的機制,當然是否可以堅持下去就完全靠自己了。所以大多時候的外部監督會讓你做一些你本不習慣甚至是不喜歡的事情,但是當你可以把這些事情堅持做下去,你在看看自己是否還是依然會非常的“喪”嗎?
第三,獲取不確定性的反饋才能讓你更加有熱情。這里所謂的反饋不是指對做完一件事情好與壞的反饋,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以后所得到的反饋是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才是反饋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因為有期待。比如、您是辦理移動公司業務的專員你在辦理所有的業務都是按照流程有一個確定結果的。但是如果您是一個銷售人員,您不確定接待的這個客戶是否是自己的準客戶,所以服務這個客戶的整個過程才是比較刺激的,它需要不斷的變換方式去做而且還不知道最終結果。所以很多種職業會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它會讓人比較有激情。但是有一些工作是固定的看得到這件事情的發展軌跡。我弟弟在銀行上班,辦理出納的業務。他每天生活的輕松安逸,按照我的看法就是不求上進,但是那個職業的大多數人都是那個狀態,因為他每天做的工作都是機械化的重復,而且看得到這份工作未來的結果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喜歡安逸還嫌工作不刺激沒有挑戰性。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第四,規劃一條細化又可以持續的上升臺階。就是說你為了自己可以達到目標規劃出不同的小目標去一步步實現。這真的是一種能力,甚至說是需要謀略的。你為了實現目標,而現在所處的環境很艱難,如果你只是著急的嘴巴起泡而無能為力你只是給別人證明了你很著急,或者是給人營造一種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我所說的謀略是在任何的困境下都可以為了達到目標而有一個清晰的規劃,這個規劃就是指導自己應該做什么?下一步應該做什么?這難道不是能力嗎?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只要為了終極目標去做的每一步都是對的,在行動中去校正比所有的著急上火都來得實在。
你希望過什么樣的人生,取決你選擇什么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