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經反應分類,神經反應分為興奮和抑制兩個類型。在基礎心理學當中,我們也知道,我們的神經系統里面除了大腦、脊髓為,還分為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也叫植物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負責調動能量,讓機體處于興奮狀態,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儲備能量,讓機體處于休息狀態。 那么,由此我們根據人的身體特質, 把神經反應類型分為四種氣質類型,也就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
事實上,無論什么氣質類型,每個個體都需要興奮和抑制這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是對身體有價值的。如前所述,興奮用來調動能量,抑制用來儲備能量。
而在人際交往及個體成長中,興奮和抑制分別對應于不同的心理需求。興奮帶來的是主動、意義、價值、緊張,其中緊張也是屬于興奮狀態,只不過更多是來自于壓力。興奮往往傾向于創造、溝通、意志,積極,而抑制往往帶來的是安靜、平和、舒適、懶惰,其中懶惰是屬于主動抑制狀態,是屬于消極、懈怠的狀態。
一、關于個體成長
個體行為的動力我認為首先來自于個體需求,個體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可以分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但是我認為,這些需求主要是基于個體自身的需求的。事實上,個體還要承受來自于外界、社會的要求,別人的需求投射到自我,就是要求。別人的需求就會轉化為個體的壓力。所以,個體行為的動力來自于兩部分,一個是個體需求,第二個是外部要求。而任何的行動都需要神經的興奮,來自于個體需求的行動是主動興奮,來自于外部要求的行動是被動興奮。
主動興奮是因為個體自身需求,是屬于自帶驅動力的,因為這是出自于個體本能的需要。而被動興奮是來自于外部要求,外部要求往往就會成為壓力,然后壓力調動能量,讓機體興奮起來,去完成任務。
在壓力下,個體取得了外部的獎賞,或者內部的獎賞,那么這個行為就可以持續下去。
我們可以舉例,一個孩子學習鋼琴,事實上他并不是很樂意,但是在家長、老師的強制下,開始了艱辛的、刻苦的訓練。后來,他學有所成,頻頻得到獎勵,這就給他的行為給予了一個正反饋,他彈鋼琴的行為就可以持續下去,這個獎勵屬于外部的,外部獎勵就意味著“他們喜歡”,這種就屬于被動興奮。
那么,還有一種情況,這個孩子,在慢慢成長后,生活經歷多了以后,自己內心的情感慢慢跟鋼琴曲產生了共鳴,他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到的快樂、悲傷等等情緒都可以通過自己演奏的鋼琴曲來抒發、宣泄,而得到了一種內心的成就感、意義感。而這也成為了一種來自于自我的獎勵。這個獎勵屬于內部的,內部獎勵意味著“我喜歡”。這種就屬于主動興奮。當然,外部獎勵其實也可以轉化為內部獎勵的。
比如,不愛鍛煉的人,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參加鍛煉,在苦苦熬過幾個月以后。發現身體逐漸恢復,變得健康起來。然后一旦形成了習慣,他又從這個習慣當中得到積極的反饋,他就會堅持下去。按照生理學來說,人經常運動,身體會分泌“內啡肽”等激素,而這些激素會讓人感覺快樂、興奮。所以,很多人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參加了體育運動以后,慢慢適應了運動,哪一天不運動就感覺不舒服。開始是為了康復身體的需要,過渡到運動就是快樂,就是這個原因。
無論是主動興奮還是被動興奮,都是對個體生存、發展有重要價值的。從進化心理學來說,人們的所有興奮都是為了生存,所以,興奮來自于打獵、防御危險等有關生存的行為。 尋求食物和生存導致主動興奮,防御危險、保護自我是被動興奮。在人高度社會化以后,主動興奮和被動興奮的根源可能被泛化,但是本質上還是為了個體自身的生存、發展。
如果讓一個現代人,永遠處于抑制狀態,滿足吃、喝、睡眠,而不去做任何主動或者被動興奮的事情,那這個人最終會精神萎靡,機體退化,最后喪失社會適應能力。中國古人所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注解。所以在個體成長當中,一方面要滿足個體主動的興奮,另一方面還必須讓個體適應被動的興奮狀態。興奮就是生存,可以這樣講。
二、關于社交需求
正確應用和理解興奮和抑制,對于人際交往也大有裨益。
人際之間,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解釋,人際之間是相互的,交換的。是需要溝通、表達的。那么在人際之間,事實上我們需要兩個品質:安全感和價值感。
安全感來自于雙方放下戒備狀態,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從進化心理學上來說,人的興奮來自于進食、打獵、防御危險。而抑制來自于足夠的食物以及安全的住所。
人際交往第一階段主要是建立安全感,通過社交禮儀,比如握手、擁抱等等儀式表達彼此的友好,然后就是肢體、眼神、語言釋放出的去攻擊性的信息,讓對方感到安全。
第二階段主要是需求交換,也就是價值的交換。比如雙方尋找彼此的需求滿足。比如按照馬斯洛的5層次需求論,人對于來自于食物、安全、社交、情感這些的需求。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礎上,人們還有來自于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需要去滿足,需要去表達,需要去實現。 而需求的滿足和交換,是需要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的。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普遍情況。當安全感建立以后,一方不尋求價值感的實現,不尋求需求交換,或者被動等待對方的意愿。這種情況可能來自于個體氣質偏向壓抑,或者自我認知的問題。偏向壓抑的人,神經系統不容易興奮起來,而興奮是驅動力的根源??梢赃@樣舉例,偏向壓抑的人,是缺乏啟動馬達的自行車,需要別人推一把才能運動起來,而偏向興奮的人,是自帶啟動馬達的自行車,只需要一按開關,就立馬風馳電掣地奔跑起來。
所以,不容易興奮的人,往往是缺乏攻擊性的人,或者叫做驅動力的人,他們是一類安全型的人。容易興奮的人,往往是富有攻擊性的人,在這里,攻擊性并不一定是貶義,或者我們可以叫做驅動力吧??傊菀着d奮的人,是往往能創造價值,感染別人,快速高效完成需求交換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既需要一個人的安全感品質,也更需要他的價值感品質。但是實際上,一個人很難做到全面平衡。安全型的人,往往顯得老實,缺乏激情和創造力,而價值感的人,會顯得激情、靈活、富有創造力,但是往往給人感覺不太靠譜。
可以說,這兩種品質的兼得是我們終身孜孜以求的目標。那么,如何認清自己的類型,如何去協調、學習、成長,就是一個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