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后,太陽突然爆發,即將變成紅巨星吞沒整個太陽系。為了生存,世界各國團結起來,建立聯合政府,利用人類所有的資源,建立一萬個地球反向加速器,先停止地球自轉,然后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利用木星和太陽之間的引力作用,逃離太陽系,奔向4.2光年外的一顆恒星。在地球之外,也建起許多巨大的空間站,保存著大量人類受精卵、動植物種子和人類文明的一切信息,作為地球逃亡的先遣隊——一旦“流浪地球”計劃失敗,整個空間站將作為人類的種子存在。
這是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拍攝的同名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背景設定。電影故事是在中國宇航員劉培強(吳京飾)在空間站完成17年航行任務、即將返航和兒子劉啟、岳父韓子昂(吳孟達飾)一起團聚之際發生的。
吳京再演硬漢,自我犧牲,拯救地球
此時,劉啟因不理解劉培強,決定在他歸來之前離開地下避難城,帶著妹妹韓朵朵一起到地面上去,韓朵朵是韓子昂救起并養大的小女孩。
他們到達地面后,正趕上幾千座反推器因地震而失去動力,大量到救援隊分赴各地反推器進行救援。劉啟和外祖父韓子昂一起開的運輸車被征用,加入到一個救援隊,運送“火石”到杭州的一座反推器。
他們雖歷經千難萬險,并犧牲了韓子昂等多個小伙伴,并沒有完成原定的救援任務——杭州的地下城甚至因為反推器失敗而毀滅。不過,他們又與另一個救援隊合并,運送“火石”到拉蘇威亞反推器站。就在他們到達之際,全部反推器都已經修好。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再生波折。盡管反推器都修好了,但由于地球太靠近木星,錯過逃離時間窗口,導致被木星俘獲。木星已經將大量的空氣吸引過去,地球也將很快被木星撕裂并墜入木星。
所有的人都放棄生存的希望,趕緊撤離到地下與親人最后的團聚。此時,劉啟突然想起小時候劉培強曾經說過的,木星是氫氣構成的。此時木星把地球的大氣吸引過去,形成了氫氣和氧氣兩種氣體混合物。他們只需要把火種發射到火星上去,就可以引爆木星,用爆炸的反推力“推走”地球。
火種,就是他們身邊的正對木星的拉蘇威亞反推器。他們開始與時間賽跑,重設反推器的發射程序。
就在他們緊張操作的過程中,劉培強也與高度智能的空間站進行了搏斗:空間站了解到地球無可挽救之后,就啟動了預定的逃離程序。劉培強硬是破壞了自動駕駛程序,與地面保持聯系。
劉啟等人完成了反推器的重啟工作,但是,反推器的火力離木星還有幾千公里,不能點燃木星大氣。劉培強決定犧牲空間站。他操縱著空間站沖向木星和地球的空氣帶,引燃自己,點燃了木星。
木星爆炸的沖擊波將地球推離軌道,地球重新踏上流浪征程。在父親犧牲之際,劉啟也明白了父親的偉大,父子之間終于實現了和解。
看慣了美國超級英雄,現在,拯救地球這個事兒,終于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三大宏偉場景,媲美好萊塢
如何在視覺上呈現宏偉壯觀的場景,是最能體現科幻片導演功力之處。特別是這種以宇宙為故事背景的硬科幻來說,宏偉場景更是電影魅力的重要來源。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以宏觀場景為主要特點,如《三體》所設想的降維打擊等,目前甚至還無法呈現,所以拍攝《三體》一直還處在講故事階段。相對來講,《流浪地球》所需要呈現的科幻場景,相對還容易實現一些。即使如此,《流浪地球》在中國電影史上,也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流浪地球》中最壯觀的三大場景:
一是一萬多個高聳入云的地球反推器。給地球安裝“發動機”,噴射出能量反推地球前進,把地球變成一個諾亞方舟,流浪在宇宙太空中,這是何等壯觀的場景!
二是在地球靠近木星時,由于強大的引力作用,地球的大氣被木星吸引,形成木地之間的一個長長的大氣鏈索。
三是冰封的地球。在《后天》中看到的冰天雪地場景,在中國大地上再現。北京的CBD地帶,在冰天雪地中,依稀可辨大褲衩等建筑;而上海的東方明珠等,則完全被冰川覆蓋了。
電影講了一個與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電影對原著《流浪地球》改編力度很大。原著一直立足于宏大敘事,沒有電影里這樣細膩的情感沖突。但小說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在小說中,主張放棄地球的逃離派與主張帶著地球流浪的地球派一直沖突。在流浪途中,逃離派還舉行了暴動,將五千多名地球派的領袖以欺騙罪處死。處死的手段也極其殘忍:讓他們暴露在地面,凍成冰柱。而就在他們被處死之后,太陽爆發成紅巨星。剩下的人類,繼續在浩無際涯的宇宙中流浪。
原著整個故事的基調無疑更黑暗、更殘酷,表現了人性的固執與殘忍。而在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只局限于個人的層面。人類整體上是團結的,在面對災難時,能夠同仇敵愾。
或許最大的沖突就是,在人類面臨滅頂之災時,劉培強犧牲掉荷載著人類希望的空間站,挽救人類——成功了尚可,萬一失敗了呢?
——如果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小說提升到世界水準的話,我們或者也可以說,《流浪地球》電影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電影提升到好萊塢的水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