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為什么先要理筋
?????? 靈樞本藏篇:『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難經23難曰:『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而營于身者也。歸納論之:經脈者,為依固定之通道,時辰之運行于人體上下、內外及各臟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約制,其為人體傳送氣血津液的通道,而令各臟腑器官、四肢的皮肉、關節、筋骨得以維持正常功能。?肌筋膜司運動官能之營養、氣血、津液等傳送并維護其正常運作,所謂之運動官能,包括有頸、肩胛骨、手臂、肘、腕、手指、坐骨、膝、腳踝、腳趾、鎖骨、胸骨及其間之關節處等。?經絡與肌筋膜是否正常,關系于人體須有動態表現,疏于運動、外加暴力、病變等都是導致肌筋膜失常原因,例如挫傷、扭筋、撞擊令肌肉組織充血、使筋路受到壓迫,津液輸送不能完全,生物力線產生失衡,所以才有局部腫脹現象,生活過于悠閑,低于定量運動標準,使筋路之津液、成份、血液等產生沉積,日久則硬化,不正常的筋,加以按壓、揉搓,其感覺會嘎嘎有聲,運動官能器官局部產生痛感。
??????? 臺灣的黃國松先生,他早年出版的書就是《脊椎手療法大全》,理論上應該是標準的整脊派;不過后來卻轉行專做“經筋手療法”,各種關節整復的手法據說基本是不用的了。據聽過黃先生課程的人轉述,觸發黃先生轉變的事件是:一次他給一位需要“寰樞關節矯正”的病人治療,每次把寰樞關節都有扳響,在治療床上檢查位置也都回復正常,結果病人復診時仍然癥狀如故,再檢查時發現寰樞關節的位置又跑回去了。這次黃先生整復病人的寰樞關節之后并沒有讓病人立即離開診所,而是讓他下地走走,在患者行走片刻后再次觸診發現病人的寰樞關節又跑回去了,黃先生當時基于一個簡單的思考——既然病人是下地走路之后寰樞關節再次移位,那么可以對走路負重的跟腱進行治療,在按壓患者的跟腱的痛點之后再次檢查寰樞關節發現已經整復了,再次讓患者下地走路位置也并沒有“跑掉”。
一些中醫骨傷科醫師:“正骨不理筋”或“理筋不正骨”的,“正骨”和“理筋”似乎是涇渭分明,絕不互涉。當然,更多的手法醫師治療時是“軟硬兼顧”——即正骨和松筋兼顧,并且有:“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醫,整肌不整椎,問題一大堆”之類的口訣流傳,不過細問起來:“何時該理筋?何時該正骨?”大多一頭霧水并不十分明確。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靈樞 終始》
????? 人體的肌肉、筋膜、神經、血管、韌帶、關節囊等,同屬“軟組織”的范疇。但肌肉是人體運動系統的動力裝置。脊柱作為人體的中軸,在其前后,左右、上下分布著許多的肌群,它們之間相互拮抗,相互依存,影響著脊柱的正常功能和脊柱的相對穩定。所以脊柱周圍肌肉的功能狀態必然影響脊柱的生物力學功能。我們在力線平衡術中提出“整骨先理筋”的理筋正骨原則。這樣首先恢復了肌筋膜的動力功能,也體現中醫的“筋柔骨正”的思想。
??? 在理筋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 一.纖肌維的排列方向
????? 肌纖維的排列方向決定著肌肉的運動功能,如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也能決定肌肉運動方向和力量。根據肌纖維的方向與產生力量軸的角度,將肌肉可分為羽狀,包括單羽如股外側肌,雙羽如股直肌,多羽狀如三角肌,和平行狀如肱二頭肌及聚集狀如斜方肌。
????? 在臨床整肌過程中,放松肌肉的手法可采用平行或垂直于肌纖維的方向,一般可先垂直于肌纖維,后平行于肌纖維,無論采用剝法、按法等。只要遵循以上原則。可使肌纖維順達,通暢,解除肌肉的扭曲;可增強肌肉的功能;可使緊張的肌肉變軟伸長,降低張力;同時改善肌肉的血液供應;并且能加速肌肉代謝產物的運出,來改善癥狀。
????? 二、肌肉的敏感點和平衡點。
在臨床上為患者診治的過程中,會發現骨骼周圍軟組織有些點在按壓時特別敏感,排除其它理由(如青腫或其它損傷),可以理解為觸痛,這個點叫做敏感點。實質上,敏感點就是肌纖維的緊張和抗張的結果。我們運用力線平衡手法使該肌肉完全松馳,敏感點即消失。
????? 在一束緊張的骨骼肌組織的結節上發現一個點,特別敏感并以一種特征性的方式引起或放射疼痛,該點稱為平衡點。有的點能自發性地引起病人的疼痛。稱為活動性平衡點;有的點只在觸診按壓時產生疼痛,該點稱為潛在性平衡點。平衡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過度勞累,重復性動作或突然過度牽拉等原因導致肌肉緊張引起人體生物力線失衡。敏感點和平衡點的形成,實質是肌筋膜地超負荷收縮,導致肌張力過度,這意味著肌肉在持續地工作后會出現幾種后果:
??? 1.肌肉消耗更多地氧氣和能量,同時產生更多的乳酸,而后者可以刺激神經,致肌肉局部出現疼痛地同時,有酸、脹或放射痛。
?? 2.肌肉不能像正常狀態那樣執行泵功能,因此,循環減少,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又進一步觸發痛覺感受器,而出現疼痛。
?? 3.肌肉超負荷張力,累及附著其上的骨關節和韌帶,導致關節壓力升高,關節突關節錯位,加劇退行性變。
?? 4.肌張力過高,可能會壓迫肌肉之間或經過肌肉之間的神經,導致神經功能降低,活力異?;蛑X變化。如高張力的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
?? 在臨床整肌過程中,針對敏感點和平衡點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法,以達到延長肌肉并降低敏感點、平衡點的目的。
?? 1.在肌肉收縮時升高肌肉的溫度,手法使肌肉放松,肌肉內儲存的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溫度的升高增加了肌肉的彈性和周圍結締組織肌束膜)的延展性,并降低了周圍組織的粘著性。
?? 2.當肌肉等長收縮時,肌纖維縮短,而結締組織膜延長可保持肌肉原有的長度。這種延長松解了膠原組織之間的異常連接,使纖維有更大的滑動范圍,從而使肌肉能進一步拉長。當肌肉恢復其最大長度時,與平衡點、敏感點相關的疼痛和放射痛得到緩解。
???? 《內經》當中許多時候強調的是皮肉筋脈骨的層次論治,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扁鵲見蔡桓公》“諱疾忌醫”的故事當中也記述了病邪侵入人體的層次和相應的治療方法。在《靈樞 終始篇》中“伸而不屈”描述的是來源于關節的疼痛,假如關節位置發生了一定的位移,在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的滑動軌跡必然發生異常,會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疼痛而影響關節運動——這種疼痛伴隨著關節活動,且很多時候是各個方向的活動都受限,此時就要應用“正骨”的方法解決病人的疼痛。來源于筋肉的疼痛則大多伴隨著肌肉的保護性短縮,這種情況雖然也會有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但大多是肌肉短縮限制了關節活動,所以《內經》用“屈而不伸”來描述這種情況,這時單純應用理筋的方法就可能解決問題。當然,在《內經》的中醫治療體系中,有一種十分強調依據“皮肉筋脈骨”層次論治疾病的方法,落實到手法治療的實踐當中,就是根據病變的部位來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正骨、理筋、疏皮(捏脊)或是挽束(截脈)。不但不同部位的刺激方法不同,甚至還要考慮時間和空間的影響。
????? 當然,作為“筋骨并重”的中醫骨傷學科而言,通過“正骨動作”來理筋或通過“理筋動作”來正骨的情況都會存在——從解剖學而論,關節附近有豐富的本體覺感受器,所以即便拉住關節隨便動動也可能激活本體感覺而使大腦知道身體的位置從而重新規劃關節的位置和運動模式,達到所謂“骨正筋柔”的目的。
??? 我們在給貓科動物做解剖之后會驚訝的發現,它全身的皮脈筋骨排列的非常版滑,非常清透,沒有一點皺的東西。所以它能有上躥下跳不傷身,動作敏捷善捕獵的本事,不單純是生物學家講的:“都是它眼晴里面那個很敏感的視桿細胞的功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這個身體。它們的身體狀態很好的詮釋了“骨與筋共同組成的最佳受力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