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選定了蔣琬做繼承人,但蔣琬生性老實忠厚又缺乏才干,他可以以其公正無私的品行讓政局趨于穩定,卻無法為蜀漢開拓新的局面。他可以調和蜀漢新舊兩派人的矛盾,卻無法讓人才各盡其能。毫無疑問,蔣琬是無法獨自操控蜀漢這艘大船的航向的。于是諸葛亮又不失時機地為蔣琬配備了一名副手——足智多謀的費祎,其智巧可以補蔣琬之不足。
新舊矛盾
費祎和劉璋沾親帶故,雖然由于年少沒有出任過劉璋集團的官員,但毫無疑問他代表了蜀中舊派的團體利益。
對于剛剛以不光彩手段占領益州的劉備來說,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劉璋舊屬的問題。他們在軍事上雖然暫時失敗了,但畢竟在人數上占據優勢,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潛力。如果不能得到他們的真心歸附,這對于即將要和曹操爭奪王圖霸業的劉備來說其后果是很可怕的。這等于是在大后方埋了一顆定時炸彈。
因此不同于劉璋的一味寬容,劉備和諸葛亮采取以法治蜀的新政策,一碗水端平。無論是原屬劉璋舊屬還是劉備集團,犯了法都要處理,立了功就要獎賞。這無疑是向劉璋舊屬宣誓了劉備愿意拋棄親疏厚薄,將政治權力與蜀士一起分享的圖謀。
除此之外,劉備還刻意拉攏了以李嚴、董允、黃權為代表的蜀士,讓他們加入幕府,擔任高級職務,借此安定蜀士人心,并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公正立場。毫無疑問,對蜀士的拉攏已經成為劉備的一項國策。
諸葛亮當政時延續了劉備的這項政策,他看中的是年輕的費祎。
費祎有什么過人的才華讓諸葛亮另眼相看呢?
非同一般的氣度
費祎少年才俊,作為蜀漢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和董允齊名。他倆在諸葛亮出師表里都被認為是志慮忠純的清流干才。
那么,究竟誰更勝一籌呢?一次追悼會,讓旁觀者分出了兩人的高低。
當時當朝太傅許靖老來喪子,蜀中名流紛紛前來悼念。一時之間,車水馬龍,各路貴人都乘著豪車翩翩駕臨而來。唯有費祎和董允,乘著董允父親董和刻意給的鹿車姍姍來遲。這輛車在一眾修飾精美的豪車面前,就如同今天的三輪腳踏。這一下子雞立鶴群,引來了眾人灼熱的目光,董允的神色立即不自然起來,而費祎卻依舊談笑風生,毫無羞澀之態。
這種旁若無人的氣質,彰顯出了費祎對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這點被細心的諸葛亮給察覺到了。
?折沖樽俎、縱橫捭闔的外交才能
諸葛亮當政,當務之急是和吳國冰釋前嫌,一同抗魏。眼下正需要一名能干的使節折沖其間,而費祎無疑是最佳人選。
費祎口才了得,臨機應變能力也堪稱一流,對聯吳抗魏的政策也是了然于胸,但其名位不高,原先只是太子舍人,如今也不過是黃門侍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被派做使節來解決吳蜀之間的和戰問題,會讓吳國感受不到蜀國的誠意。
于是諸葛亮南征歸來之際,特意置遠來恭賀的群臣于不顧,而獨獨加青眼于費祎,邀請其共乘馬車。這一下大大提升了費祎的威望,也再次彰顯了諸葛亮重視蜀漢舊族的政策。諸葛亮深知,只有原先作為主人的蜀漢舊族和后來居上的劉備新貴團結一致,才能使北伐有望,漢室復興。
費祎被提升為昭信校尉,出使吳國。
東吳孫權當然也知道吳蜀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抗擊魏國。但吳蜀之間的戰爭創傷,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撫平的。
于是孫權一開始擺出了強硬的姿態,指揮其手下諸葛恪、羊祎等人展開了咄咄逼人的辯論駁難。面對刁難,費祎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不僅使吳蜀自夷陵戰后得以再次建交,而且還贏得了孫權的尊重。孫權還堅定地相信,費祎一定會成為蜀國的股肱之臣。
回蜀之后,費祎被提升為侍中,諸葛亮把他邀入自己的霸府,升為參軍,和蔣琬平級。由于外交工作十分出色,費祎的任務主要還是和吳國孫權打交道。
協調才能
費祎在諸葛亮軍中還充當了調解官的角色。楊儀和魏延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個擅長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有條理。一個英勇善戰,善于攻堅破敵,戰功赫赫。兩個高傲自負的人彼此不能相下,矛盾越積越重,時不時高聲吵架。有諸葛亮的威望,再加上費祎的三寸不爛之舌,居中協調,才不至于使矛盾發展到不可解決的地步。
軍事才能
費祎在蔣琬之后,成為了蜀漢的大將軍。曹爽夏侯玄來犯,費祎率眾布置好了一切。曹魏這邊矛盾重重,軍界領袖司馬懿故意給當政的曹爽使絆子,魏軍行路一半就因一場大暴雨,沒能和蜀軍交鋒,就灰溜溜地走了。對費祎來說,可謂是不戰而勝。
費祎在軍事政策上和前任有著不同的見解。他雖然同意北伐,但卻不想像諸葛亮一樣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他對反攻曹魏不抱太大希望,只是企圖僥幸一逞。于是每次派給姜維作戰的都只有一萬的兵力。
離奇死亡
蔣琬已經病逝,費祎身兼大將軍和尚書令的職務,總覽軍政大權,后主劉禪對這位出身東宮的舊屬更是言聽計從,他無疑如孫權預料般成為了蜀漢的擎天一柱。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毫無征兆的刺殺卻提前結束了他的生命。在一場高級宴會上,來自魏國的降將郭循向其刺出了致命的一刀。
有人說費祎成了天上的神仙,乘著黃鶴飛向了虛無縹緲的仙界。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