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卷上?八齊之一
巖對岫,澗對溪,
遠岸對危堤。
鶴長對鳧短,水雁對山雞。
星拱北,月流西,漢露對湯霓。
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
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
三月春濃,芍藥叢中蝴蝶舞;
五更天曉,海棠枝上子規啼。
岫[xiù] ?鳧[fú] ?霓[ní] ?虞[yú] ?
? 韻詞: 溪 ?堤 ?雞 ?西 ? 霓 ? 嘶 ?齊 ?啼
巖對岫,澗對溪
巖:峰巒;岫:山洞,或者山谷。?
巖和岫都是山字旁。都是和山有關的單字相對。
千字文中便有一句:曠遠綿邈,巖岫杳冥。
名山奇谷,幽深秀麗。山河美景,氣象萬千。
澗:夾在山谷間的水溝。
溪:山里的小溪。
澗和溪都是三點水的字,在這兒是指和水有關的字意相對。
唐代詩人王維,便在其詩《鳥鳴澗》中提及。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山谷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里一片靜謐,春日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的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遠岸對危堤
遠岸是廣遠的堤岸。
唐代杜甫在《秋興八首》詩中便有云,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危堤,是高險的堤岸。危是,高的意思。
宋代楊萬里在《宿湖甫山》中詩云
夜泊湖甫山,綠楊護危堤。
鶴長對鳧短,水雁對山雞。
鶴是指仙鶴,鳧是指野鴨。
這句說的是,仙鶴的腿長,野鴨的腿短。
原文出自《莊子·駢pián拇》文中云:“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意思是,長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鶴和鳧,腿的長短,是自然生長的結果。人為地給它們截短接長,必然會成悲劇。
水雁 ?會戲水的大雁。
山雞 形似雉zhì,善奔走,不善飛。今名錦雞。
傳說山雞自愛其羽毛,常照水而舞
星拱北,月流西
星拱北
眾星圍繞北斗轉。
舊時,指有德行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論語·為政》一篇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通‘拱’,環衛)之。”
孔子說:“(周君王)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月流西 月亮東升西落,所以稱為“月流西”,指月亮向西邊移動。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漢露對湯霓
漢露 指漢代“承露盤”。漢武帝晚年迷信神仙,作承露盤以承甘露,以為服食之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
古書《三輔故事》里記載:“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其實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不過是早晚由于溫差凝結在盤中的水蒸氣。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當成了長生不老的仙露,希望飲用后可以延年益壽。
湯霓
湯,你的湯指的是夏傷周朝中的商湯朝。
這個典故來自《孟子 梁惠王下》中說,夏桀殘暴,商湯王討伐夏桀王時,天下的百姓都盼望商湯來解救自己。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也就是說人們盼望它,就像大旱時,盼望大雨之后的彩虹一樣。?
桃林牛已放
桃林牛已放 《尚書 武成》記載。
據說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后,歸馬于華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刀槍入庫,以示天下太平,再也不用打仗了。
桃林,在今天陜西省華陰縣一帶。
虞阪馬長嘶 ?
出自《戰國策 驥遇伯樂》,
夫驥(千里馬)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zhàn胕fū潰,漉lù汁灑地,白汗交流。
中阪(半山腰)遷延,負轅不能上。
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zhù)衣以冪之。
驥于是俛(fǔ)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之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千里馬老了,駕著裝鹽的車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汗水浸濕,皮膚也潰爛了,口水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被鞭打著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
?伯樂遇到了它,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 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嘆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云天,發出金石相撞一般的響亮聲音,這是為什么呢?他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這則寓言,說的是只有遇到知賢重才的人,有才有志之士才能有抒發胸懷的機會。
叔侄去官聞廣受
西漢的疏廣,自幼好學。在家教授學業,求學的人從遠方投奔到他的門下。
后被朝廷征為博士、太子太傅。
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字公子,也被按賢良的資格舉薦擔任太子家令。疏受講究儀禮,謙恭謹慎,敏捷而且善于辭令。叔侄兩人俱受宣帝器重,數獲賞賜。
叔侄二人一同擔任太子的師傅,滿朝都把這看作是榮耀的事。
過了幾年之后,疏廣對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知道滿足就能不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險,功成身退才是最實在的做法。
于是他與侄子疏受,共同主動提出辭官回家。
去官,有辭去官職的意思。
退休后,兩人將財產分與鄉里,防子弟因富而驕,使鄉里人心悅誠服。
后人把“二疏還鄉”視為功遂身退的典范。千字文中便有提及,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便是說他們兩叔侄身居高位的時候,找到時機就辭官還鄉了,難道有誰逼迫他們辭去官職嗎?
離群獨居,悠閑度日,過著清靜無為的生活,難道不是好事嗎?
弟兄讓國有夷齊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 伯夷列傳》。
原文是,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hé往歸焉!”
說的是,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后二人聽說周文王善待老人,便一起投向周國王室。
這兩兄弟面對皇位,不爭不搶卻互相謙讓的 精神。
后世將夷齊視為道德高尚的典范。
三月春濃,芍藥叢中蝴蝶舞
古代春季分三個月,即農歷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所以說“三月春濃”,芍藥花期就在季春。芍藥開完,也就意味了春天快結束了。
[宋]趙長卿 《蝶戀花·暮春》詞云:“芍藥開殘春已盡。紅淺香干,蝶子迷花陣。”
五更天曉,海棠枝上子規啼
古有“杜鵑傷魂”之典。
神話傳說,戰國時期,蜀主杜宇,號望帝。
他命令鱉靈開鑿巫山治水,鱉靈治水功高,望帝自以德薄,效法堯舜,禪位于鰲靈,帝號“開明”。望帝遂隱于西山。
后來,鱉靈居功自傲,獨斷專行,以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望帝痛悔而死,其魂化為鵑鳥,飛進帝都,登枝悲鳴,淚盡繼而泣血。
因為望帝姓杜,蜀民故稱鵑鳥為“杜鵑”,映山紅就是因為染上了杜鵑鳥的啼血,才會開得殷紅一片。
所以映山紅也叫杜鵑花。
又因杜鵑啼叫之聲,猶如催人“布谷”,也被稱為“布谷鳥”,世人感念望帝精魄猶關注農事,規勸勞作,故又將杜鵑鳥稱作“子規”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意思是, 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見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在最后兩聯,三月對五更,春濃對天曉。芍藥從對海棠枝,蝴蝶舞對子規啼,對仗工整音律和諧,
詩文美景樣樣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