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下滸,母親家的門前有一條清澈的小溪,終年溪水潺潺,泉韻悠悠,魚蝦悠游水底清晰可見,菖蒲生于石上而翠綠嫣然。
這條小河就是它下游村莊的生活命脈。
不知建于什么年代的“河方”,它用來減緩水流對河床的沖擊,保護河潭的溝堰對農田的灌溉。河方依著河流的走勢微有傾斜,平整得好像一個個巨型石床,經過夏季易漲的溪水沖刷,干凈得一塵不染。那是母親們曬鹽菜,菜干和孩子們玩樂的最佳場所。孩子們在上面或嬉戲,或發呆,或看一只水黽(meng)在水中反反復復地前后移動;水下的麻魚時而停止不動,時而閃電一般遠去;河方下的枕木上長滿青苔,訴說著時光久遠,某一年某一天被人們伐下山來,墊在石塊下,靜載此生的使命。它常常成了孩子們心中永遠沒有答案的疑問:它們來自哪個山頭,又是一些什么人建造的呢?
秋后的河水異常的澄澈,魚蝦肥美,日落的黃昏,孩子們拿著自制的蝦網,為了使蝦網易于沉水,不惜翻開家中的箱底收藏已久的銅錢縫在了網的前端,赤著腳,拿著臉盆徜徉在溪流中,一網一網地收獲著喜悅,這是溪流給這孩子們最好的饋贈,那一種明凈也從此駐扎在記憶深處,歡喜成歲月的包漿。
溯流而上的源頭,是一個叫黃泥溝的地方。
壺口,顧名思義是一個天然狹窄陡峭的天然屏障,把黃泥溝一分為二,上黃泥溝隸屬菖蒲鎮,中有村落,田疇交錯,鄉民淳樸,常讓人生“桃源居”之類比,下黃泥溝隸屬無愁鄉,并無村落,兩面高山,形成高深的峽谷,峽谷里自壺口傾瀉而下的小溪,匯集了峽谷溝壑的溪流形成更大的河流蜿蜒谷底,終年泉聲叮咚,哺育著下游眾生子民。
黃泥溝之名概源自上黃泥溝村落的黃泥土的緣故,下黃泥溝并不見一些黃泥,倒是峽谷幽深,松杉密林,巨石壁立。十分有名的要數壺口下方的扁磨石,兩塊巨石相依而生,狀如房屋,一塊平坦如稻床,一塊稍高并成傾斜狀,是進山人們的天然休憩場所。常聽大人言“誰踩翻了扁磨石,誰就會發財”,那是貧窮年代人們對財富的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念想。數十年后的今天,村中有人富貴發家,皆有人言“他家也是踩翻了扁磨石”
山中盛產藥材,桔梗、玉竹、黃精,石斛、紅根、紅藤……七八十年代,這些藥材成了人們補貼家用的主要經濟來源。山上也盛產斑茅桿,一種撈紙的重要原材料。每年冬天農人們已經收好了莊稼,閑下來便終日待在山上,用辛苦的地砍伐換取日用開銷。周日,孩子們也加入他們的隊伍,用稚嫩的小手換回一些零用錢,甚至有的小孩還能為父母掙下買年貨的費用而感到驕傲,小小的心里就生出一種對生活擔當的責任感。每天上山為了減少來回路上的時間,索性帶上蒸好的山芋當午飯,下午才回家。渴了,累了就著溪水吃一口山芋,好在沿河兩岸都是砍柴砍芒桿的人,互相應答,并不孤單。
山坳處有一排三間的房屋,是大隊林場護林員兼養羊人的住所,吃大窩飯的年代,作為貧下中民的外祖父就住在這里,他擇水而居,臨河種植了五谷雜糧和蔬菜,為大隊養了一群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是少了和別人許多繁雜的人際關系。黃昏關好羊群,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回屋生火做飯,夜里一燈如豆,除了星月作伴,當是聽流泉叮咚,枕松濤入夢,我想來是很有詩意的,不知外祖父當年可有這樣的感覺?
此后數十年,這里常常是我夢的主題:溪水兩岸,屋舍儼然,鄰里往來,談笑風生,東邊栽有桃李,西邊育有黃杏,人們之間無有險詐之用心,無有生存之艱苦,誠然一世外仙居矣。不知是小時的記憶潛入靈魂的深處,還是宿世的淵源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八十年代末,農田實行責任制,吃飯不再是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一部分人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經濟條件好起來,電氣化以及熱水器的使用,大大的減輕了對柴火的需求。人們出外打工掙的錢也比在山上掙的錢多多了。昔日熱鬧非凡的大山寂靜了,羊群被大隊分配了,外祖父也回老家種自己的責任田了。山上的灌木瘋長,山林茂盛,三間瓦房的林場跌落在深深的斑茅里,終年無人維護,最后不抵大自然的力量而倒塌,山路被荊棘斑茅侵占。歲月滄桑,只有那一灣溪水,叮咚叮咚沒有改變她奔流不息的初衷,匯集在飛澗下的鴨子潭,筲箕潭,腰子桶潭,形成一潭潭碧波蕩漾,可是人們卻再也不能夠輕易的一親芳澤。
人群熙攘,皆為利往。山中的大樹在沉寂中茁壯成長,樹大不僅招風,招來的還是別人的覬覦之心。盜樹人不惜工本砍出了那條山路。
黃泥溝,今天卻以這樣的方式又呈現在人們面前。
當年的小女孩遠足在那曾經無數次走過的土地上,溪流邊,心里生出一種無法言傳的親切感,也許那是人和自然無法分割的一種依賴和眷戀?
溯流而上,河流還是那個河流,干凈澄澈一如王維的詩句;石頭也還是那個石頭,亙古不變的姿態看時間的過往;魚蝦悠游如昔,石菖蒲生于石上,翠綠成無數的文心雅意;兩岸巍然,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那山排上留下了孩子們稚嫩的腳印,那砍柴的歲月,山上有讀過小說里意定的地點,人物生活在哪棵樹下的茅房里,哪處是俠士隱居的山洞,仙女縹緲在哪個山頭的云端……辛苦的勞動在這些臆想連篇里五彩繽紛,那山那水那那路那氣息深植在孩子的心里,成了生命中從未或忘的記憶。
尋找一條河流,一條明凈的母親河,一條時間之河,叮咚叮咚訴說著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