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民國三十一年西北地區的偏遠山區,是抗戰最激烈的1942年,在這個偏遠的農村學校,一個懷揣著偉大的農村教育夢想校長和四名各具性格的老師。為了解決經費困難,校長虛列開支,捏造出一個盡職盡責,甘心奉獻的英文老師呂得水(驢得水)老師吃空餉,突然一日,教育部特派員突然造訪,打亂了學校的寧靜……
為了糊弄教育部特派員調查“呂得水”老師一事只能找來給學校修鈴鐺的銅匠來冒充“呂得水”老師;為了能留下銅匠也是為了自己的“性趣”,開放、風情的張一曼把銅匠睡服了,一直喜歡一曼的魁山的心也跟著也碎了。憑借銅匠對語言的天賦和特派員難以聽懂的方言不但成功的躲過了這場劫難,還換取了“呂得水”老師巨額的工資(民國時期教師的威望不僅表現在社會地位的提高,還有薪俸標準上,對比現在教師的工資,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更多的是口號)。
事情的變化總是在最高點的時候必定是跌落。當大家都沉浸在能大力學校建設和自己生活提高上的喜悅中時。給學校老師捐款的慈善家要親自來看望驢得水老師,這也是全劇的高潮。美國慈善家每個月捐助十萬法幣,特派員只給學校撥了三萬法幣,剩余七萬全進了他的腰包。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他要求校長他們配合他期滿美國慈善家,特派員這種惡心的臉,也就預示著為什么國民黨會失敗,因在全國都在抗戰的關鍵時期官員卻是一群腐敗分子。銅匠的潑婦媳婦來制裁偷情者,銅匠因為一曼的羞辱而由愛變恨。為了圓謊,大家都被銅匠綁架,展開了一場對張一曼的批斗,批斗自己的曾經的戰友??降暮蓿瑢O校長的無奈,周鐵男的義氣與反抗。一聲槍響,驚呆了所有人,鐵男跪地求饒,一曼徹底絕望,魁山點頭哈腰,校長被逼嫁女,這是一個謊言要付出的代價。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人性的丑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用喜劇的形式去刻畫悲劇的情節最能觸及人的靈魂。
戲劇的結尾,當三個人的手握在一起時,似乎宣告鬧劇結束了,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但是伴隨著佳佳的獨走他鄉和張一曼的一聲槍聲,昭示著所以的錯誤都要承擔后果,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步都算數。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彌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當作從來沒有發生過。
劇中最具人物性格的就是張一曼,外表上難言漂亮,但她的真實的確獨顯美麗、頗具風情,她獨唱的插曲“我要你”更是沁人心脾。她有與那個時代不符的價值觀和性取向也是她最總走向悲劇的原因。她帥真、灑脫且浪漫,她可以支持辦學而捐款,并不因為和魁山的特殊關系而接受他告白,也因為她戲弄了銅匠而毀掉了自己,張一曼的瘋掉和悲劇結局也反應了那個時代整個國家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