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后期的政治十分腐朽,蒙古貴族之間為爭奪帝位長期相互攻殺,頻頻的內戰造成平民的無辜傷亡。封建大地主的蒙古貴族把從農民那里豪奪來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條件租給農民,暴政再加上接連出現的天災,農民沒有活路。彼時農民起義運動風起云涌,當時以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三股勢力最為強大,若論所占地域的經濟實力及軍隊人數,都數陳友諒最為強大。那陳友諒又是怎樣敗給朱元璋的呢?
陳友諒1320出生于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他從小喜歡讀書,力氣過人,閑的時候愛好練習武藝。因能力出眾,在沔陽擔任縣里小官。
1355年,反元義軍天完政權徐壽輝派大將倪文俊攻占了沔陽城,陳友諒聚一眾漁民于黃蓬起義,加入了倪文俊的隊伍。由于陳友諒出眾的能力與戰功,不久后被升為了領軍元帥。兩年后,倪文俊與徐壽輝產生矛盾,倪文俊謀害徐壽輝的圖謀失敗,便逃往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對昔日的領導毫不留情,干凈利落地殺了倪文俊,直接兼并了他的軍隊。陳友諒自稱宣慰使,出兵攻下了江西、安徽西部地區,實力迅速壯大。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實力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后,兩人控制地盤相鄰,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為爭奪池州,兩人多次引兵攻伐,彼此都想干掉對方,朱元璋通過離間計,成功的誘使陳友諒殺了手下大將趙普勝。
天完政權的首領徐壽輝想要遷都龍興,而下屬陳友諒卻不同意。日益驕狂的陳友諒本身就讓徐壽輝十分不滿,陳友諒的反對,更加堅定了徐壽輝要遷都的決心,在倉促遷都的過程中,徐壽輝臨時駐扎在陳友諒的轄區,陳友諒趁機消滅了徐壽輝隨從,將徐壽輝控制在江州,陳友諒則自稱漢王,沒過多久就將徐壽輝殺死。陳友諒立馬在采石五通廟稱帝,取國號為“漢”。
陳友諒已盡占富庶的湖廣、江西之地,稱皇帝后自恃兵力強大,便欲東進攻滅朱元璋后再北上滅元統一中國。但連續兩次的東征不僅沒能滅掉朱元璋,還失云了不少城池。
憤怒的陳友諒制造了數百艘樓船,率大軍六十萬,盡發精銳進攻南昌,準備和朱元璋做最后的決戰。卻再次大敗于鄱陽湖,陳友諒的“漢軍”死傷慘重,陳友諒本人也在指揮戰斗中中箭身亡,一代梟雄就此隕落。陳友諒的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帶上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遺體逃回武昌,將陳友諒埋葬在長江邊蛇山腳下。
“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對他曾經對手的評價。陳友諒確實是驕傲,他一生在與元軍的作戰中,始終是血戰到底從來不曾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