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勵志書號召我們要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套明確的目標,然后將這個最終人生目標拆分成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分步執行,聽起來就像《小王子》電影里面的小女孩媽媽制作的那塊“目標板”。再加上各種專家出的書,告訴我們完成目標之外,還要定期回顧這些目標的執行情況,時刻提醒自己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奮斗。在有些公司和機構,這些目標都被包裝成口號,貼在墻上最顯眼的位置,甚至每天早上都要喊幾遍。
強化目標,真的有用嗎?
你有沒有想過人給自己設定目標,也許不是因為那些有明確目標的人過得很好,而是來自于人自己的一種心理需求呢?
政府行政部門或國企的很多部門每年都有考核目標,單位領導每天想的是如何完成這個目標。于是,傳統的管理學發明了一個詞,叫做“目標驅動法”。不用多說,看看那些只為搞業績的單位,政府行政單位為群眾正真做了多少實事?國企的部門正真做了多少對社會有用的東西?
就像很多登山者愛說“山就在那里”,他們為了心中的那個頂峰話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準備,最終很多人葬身在半途。
心理學家的分析是:對這些人來說,目標“已經不僅僅是目標了”,“目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
我為什么?——因為山就在那里。
我是誰?——登山者。
有了登頂這個目標,我生活中一切事物才有了方向,我才能好好活下去。
那些呆著明確目標活著的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目標”,是因為他們害怕“不確定性”。
當人生有了明確的目標,生活就可以按照這個目標展開,就可以制定一份很詳細的計劃,就可以明確每一步要做什么,對生活的掌控感就有了。這種感覺越來越好,覺得生活非常充實,每天都有干勁。因為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感覺能夠掌控生活了,就不會關注其他的事情了。
但是,非常明確的目標,其實是有害的。
一個壞處就是,你為了這個實現這個目標而犯規、作假,不擇手段完成任務。就像小學的時候我們發明的神器:將幾支筆粘起來整合在一起寫字應付老師布置的的作業。另一個壞處就是,就像“熱手謬誤(Hot-hand fallacy
)”,你每天不斷執行計劃收獲結果,如果有一天你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的時候發現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你會損失慘重。
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見機行事,沒有機會的時候積累自己,機會來了放手大干。
人應該有一些打的努力方向,但是不應該給自己設定特別具體生硬。
1.不要問自己想要什么,還要看看自己手里沒有什么工具和條件。不顧條件這頂目標,就是妄想。
2.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別想著成功了是多大的成就,先想想如果失敗了自己能不能承受這個損失。
那么什么是好目標呢?萬維剛的標準是:
你到底為了把事情做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